在這個價格起伏過程中,農村養豬戶經歷可不那么輕松了。有人講述了上海市郊一位農戶的經歷很有典型性。這位叫方榮的農民,2007年看到豬肉價格的上漲,國家又有補貼政策,于是蓋了3間豬棚,花2000元買了兩頭小母豬。2008年上半年,兩頭母豬共產下了20多頭小豬,養了六七個月,豬賣了,賺了近4000元。到了2009年,第二批小豬出欄,肉價卻已經跌得厲害,而飼料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一分錢也沒賺到!在2010年年初,肉價一直維持低位,方榮索性把兩頭母豬也轉賣給了他人——養不起了。如今豬棚變成了柴草間。
在山西,基層的畜牧調研人員發現,過去兩年的肉價低,導致很多養豬戶退出了豬市。到今年還堅持下來的養殖戶,即便能在高價下掙到一些利潤,但所得還抵不上過去兩年的損失。
這就是讓很多業內人士困惑的“豬周期”魔咒:肉價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母豬孕仔6個月,仔豬出欄6個月,一般來看“豬周期”為3年,養豬戶往往是“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
溫家寶總理7月在陜西調研時說:“豬肉價格上漲,農民收入增加,我很高興。但城市中低收入群眾感到難以承受,我有壓力。我們的目標是,既調動農民養豬積極性,又讓城里人吃上價格合理的豬肉。”
這句話道出了“豬周期”給調控者帶來的“兩難”選擇。不少養豬戶抱怨,2007年豬肉上漲較快,國務院出臺了補貼、保險等各類扶持養豬的措施,之后大量游資進入養豬業,生豬數量大幅上升,反而使得2009~2010年兩年價格連續下跌。
從這個意義上,就能理解國家發改委就本輪肉價上漲的說法了。一方面,要給城市低收入階層以補貼;另一方面,則要維護農民養豬的生產積極性。周望軍尤其不忘強調,廣大養殖戶不要過多補欄了,預計到“豬周期”的影響,這是提醒養殖戶們:別老看眼前的利潤,還要看到未來可能的虧損。
事實上,豬肉價格波動背后是中國生豬生產方式的困境。目前中國的生豬需求量每年6.3億頭,但是其中40%為散戶養殖。在有限的規模化養殖份額中,養殖場也多為數百頭到上千頭的小規模,大企業很少。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廣東溫氏集團,生豬養殖量不過500萬~600萬頭。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是“飼料大王”,如今投入幾十億元,要做“養豬大王”,僅在遼寧一省投資,就計劃養豬300萬頭。這位曾經的中國首富認為,養豬是中國農村傳統副業,靠經驗,養殖成本低,而大型集約化的企業養豬,要算人工、廠建、管理,在成本上爭不過小農戶,一直以來不占主流。但現在,格局正在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