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危機是否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
黃金價格的新高與美債危機期間的兩次商品市場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兩種屬性——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金融屬性更多地受市場流動性、美元走勢影響,而商品屬性更多地受經濟增長前景影響
美債危機引發了美元貶值的擔憂,黃金作為最主要的避險資產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依照這種邏輯,不少投資者也將大宗商品整體納入了避險資產范圍,認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將持續上漲,并因此擔心輸入型通脹將打亂我國宏觀調控的步伐。
事實上,這種邏輯并不可靠。因為就在美債危機升級過程中,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就分別在8月4日和9日出現暴跌。8月4日,紐約原油期貨收盤暴跌5.8%,芝加哥大豆下跌1.6%,倫敦金屬交易所銅下跌2%,連具有避險作用的黃金也下跌0.4%。8月9日,倫敦金屬交易所期銅更是創下8個月來的新低。
這兩次暴跌,主導因素是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的擔憂。黃金的價格新高與美債危機期間的兩次商品市場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兩種屬性——金融屬性與商品屬性,金融屬性更多地受市場流動性、美元走勢影響,而商品屬性更多地受經濟增長前景影響。
對于大宗商品來說,不同的品種在不同的時期這兩種屬性的地位是不同的。如黃金,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金融屬性占主導地位,但是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黃金優良的物理性能給它在工業上的應用帶來了市場,這使得黃金的商品屬性地位有所上升;而對于大部分的農產品而言,商品屬性則起主導作用,主產區天氣的變化給價格帶來的影響可能更讓投資者關注。
從歷史上來看,1971年8月,美國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是美元泛濫的開始,也是美元長期貶值走勢的開始。
可以說美元長期波動下行早已在投資者預期內,美債危機并沒有對此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市場當前關注的重點仍然是流動性和經濟復蘇前景。這兩個因素的變化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將遠遠大于美元貶值的影響。
研究顯示,經濟周期的運行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下跌;同時,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反作用于經濟實體本身,無論是對CPI還是對經濟產出都會形成直接影響,進而影響經濟周期的運行。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仍然不穩,這種情況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將受到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擔憂的壓制。
同時,美元的貶值是對其他貨幣和資產的貶值,其中,美元對其他貨幣匯率的變化、變化的幅度和速度同以美元結算的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之間,還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美債危機導致美元貶值進而推動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邏輯并不可靠。
雖然單純的美債危機對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并不確定,但是作為原材料的大量進口國,我們決不能放慢建設國際大宗商品定價中心的腳步。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現階段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初級資源以及產品市場的競爭,發展到貿易金融定價權的競爭,只有把我國的期貨市場建成世界性的大宗商品定價中心,才能使其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國內企業也可以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更好的套期保值,從而減弱國際農產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給經濟帶來的影響。
因為起步晚,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外貿大國的背后是我國進口高價的原材料,再利用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生產出商品出口。這種模式實際上在用廉價的生產要素價格補貼發達國家。
在世界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建設過程中,我國期貨市場一些品種正在成為國際性的價格,以當前有色金屬產品為例,上海的銅和鋁的價格都有一定的獨立行情,也對倫敦金屬交易所行情產生了相當的牽引力,我國的橡膠品種所形成的價格不僅被國內的廠商作為定價的基礎,也成為東南亞橡膠生產經營企業定價的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認為,如果想要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實現定價權自主,首先應該從戰略的高度重視發展我國的期貨市場,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有序競爭,集中資源壯大交易所力量和影響力;同時努力發展資本實力強大的本土期貨中介機構和投資主體,發揮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優勢、團隊管理優勢,更好地研究供求關系,使機構投資者成為期貨交易的主體。
對中國經濟而言,中期研究院分析師趙先衛表示,當下對我們有利的經濟形勢是我國的消費提升空間大,國內金融杠桿低,這都是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動力所在。(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