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鄉村學校最好的學生,往往只能考上省會的大學。校長們感慨“好像怎么做都趕不上外邊”。
人民大會堂里,一位老師緊張得手腳不知道放哪里,另一位校長發言的聲音都在發抖。
他們羨慕北京的孩子又白又胖,也羨慕這里的學生不是留守兒童,能開家長會。
得知自己有機會到北京參加活動的時候,廣西大化縣江南鄉嘗梅小學的鄉村教師盧有英激動得“話都講不出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縣城買了兩套新衣服、一雙涼鞋和一個斜挎包,換下身上“二三十塊的破衣服”。
“村里人都說,穿我以前的衣服到北京肯定丟臉,北京人不像我們那樣隨便。”他靦腆地笑著說。
盧有英參加的是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在北京的一周時間里,他和54位來自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國家級貧困縣的鄉村小學校長一起,接受了有關學校管理的培訓,游玩了故宮,還參觀了北大、清華。
甚至,他們還有機會坐進人民大會堂,在會議室的主席臺上講講話。
“我們希望讓這些來自基層的鄉村老師到人民大會堂,做一次真正的主角,告訴社會各界,大家該做些什么,去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 來自項目主辦方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官員李昊說,這是國內首次舉辦以鄉村校長為主角的論壇。
不過,對于盧有英而言,一個更加直接的收獲是:這一趟行程中,44歲的他第一次有機會坐上火車,也第一次有機會來到比省會南寧更加遙遠的地方。
我們村離縣城至少差20年,縣城離北京又差50年
在到達北京的當天,盧有英就發現,這是個和自己家鄉截然不同的地方。“北京太牛了,太美了!”在打給自己學生的電話中,他只能不斷重復這個簡短的句子。
過去的幾十年,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山深處的那所學校里度過。校園里最高的建筑物是別人捐贈的兩層小樓,樓上的學生一跺腳,樓板就嘎吱嘎吱地響。而現在,寬敞的街道、披著玻璃幕墻的現代化高樓,幾乎每個場景都讓他感到吃驚。
讓他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活動主辦方安排的一頓自助火鍋午餐。整頓飯的過程中,環形運輸帶上不斷回轉的肉片、蔬菜讓他目不暇接,他費了好大勁兒,也沒能記住各種復雜的、從沒吃過的菜品名稱。
“好像我們怎么做,都趕不上外邊這么好了。”吃過自助火鍋后,他不斷感慨。在他的學校里,幾乎所有學生都吃不上早餐。事實上,孩子們的正餐也常常只有蒸玉米飯,只有家境好的學生,才舍得花5毛錢,給自己配上一包榨菜。
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幾乎每一位鄉村校長都遭遇了相似的沖擊。在“鳥巢”附近,幾位校長走進了一家賣玩具的商鋪。他們發現,里頭所有的一切,包括坦克車,機器人,桌上智力游戲,都是村里孩子從沒碰過的。
一位校長看中了一架遙控車,正想拿起來看看。可一問價格,要1000多元,他伸出的手馬上縮了回去。
來自貴州赫章的校長郭昌舉因此嘆著氣感慨:“我們村離縣城至少差20年,縣城離北京又差了50年。”
這些校長大多數都沒來過北京,很多人幾乎從沒離開過自己居住的縣城。即使是他們的學生,也很少有人有機會來到這里。過去幾十年,這50多位鄉村校長所帶過的學生,只有一個人考進了清華大學,很多“最成器”的學生,通常也僅僅能夠考上省會里的大學。
至于盧有英,他的學校用紅漆在教學樓外墻上刷著“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改變人生”,可他最喜歡的一名學生,最后也只考上了桂林的一所大學。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在參觀北大、清華校園的時候,這些校長會顯得那么興致勃勃。一位校長在車上開玩笑說,自己“要幫學生們沾沾仙氣”;而盧有英也趕緊掏出了自己的相機,因為大山里的好多孩子都讓他“多拍些清華北大的相片帶回去”。
但沒走幾步路,他們就碰了壁。因為無法出示證件,他們統統被保安攔在了學校門外。這些乘興而來的鄉村校長覺得有點失落,也有點不解:“我們都是教育系統的,為什么不讓我們進呢?”
最后,在一位志愿者的幫助下,他們才勉強走進了清華大學,至于北大的未名湖、博雅塔,這些從貧困山區來的校長始終沒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