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交猛獅Ⅲ號”(前)通過天津東麗收費站。目前,各大汽車廠商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基本上是輔助駕駛,如車道偏離預警、主動防撞設計、自動泊車等,目的是降低人工駕駛的安全風險。 CFP供圖
24日上午,一輛黑色途勝越野車從京津高速北京臺湖收費站出發,在“無人駕駛”情況下行駛114公里,歷時85分鐘,安全抵達目的地天津東麗收費站,顯示出中國智能車研發技術的突飛猛進。
“開車回家一路上看雜志玩平板電腦,已經不是夢想?!辈簧傧M者對汽車無人駕駛技術倍感興奮,但業界專家提醒,無人駕駛技術現階段的發展重點還是輔助駕駛,提高人工駕駛的安全性,要真正實現商業化運行可能至少還需20年。
【現場】
換道超車剎車自主完成
無人駕駛車輛,也稱為智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依靠車載傳感器來感知車輛周圍環境信息,并通過車內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
剛剛在京津高速成功測試運行的“軍交猛獅Ⅲ號”,由軍事交通學院改裝而成。從外觀上看,這輛無人駕駛汽車與普通汽車沒有明顯差異,只是車頂支起了一個鐵架子,上面架設著好幾個探頭一樣的裝置。這套包括5個雷達、3個攝像頭和1個GPS傳感器的復雜視聽感知系統,能幫助無人車識別路況,精確判斷與前后左右障礙物的距離。
無人駕駛汽車的最大奧秘是車內的“大腦”,兩臺計算機和一臺備用計算機組成執行系統來處理視聽感知系統獲得的信息,讓無人車可以自主進行剎車、油門、制動、換擋等動作。
不過,整個測試行程中,無人駕駛汽車并非真的無人,而是好幾名專家在車上全程監控智能車的表現,并確保車輛行駛安全。一旦遭遇突發情況,智能汽車的應急控制裝置可立即實施人工強制干預。
“車上有個切換按鈕,在自動駕駛模式下,你摸方向盤也沒用?!避娛陆煌▽W院徐友春教授介紹,整個測試過程中,除通過收費站時需要人為干預外,都是智能車在自主駕駛。雖然高速上路況復雜,不時有社會車輛從智能車旁邊來回穿插,但由于此前反復試驗和智能系統的精密設計,無人車對其他車輛的逼近和超車都能從容應對。
根據測試要求,智能車行駛的車道包括四車道、三車道、二車道、匝道;主要測試科目為循線行駛、跟車行駛、自主換道、鄰道超車、自主超車、人工指令行駛六個部分。為確保安全,全程行駛中,無人車共實現自主超車12次,被動超車21次,換道36次,總的自主行駛時間85分鐘,平均時速79公里/小時,最高時速105公里/小時。本次測試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理工大學等第三方認證團隊的見證下完成,專家組認為,此次無人駕駛測試的智能化水平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感應系統時刻對周圍環境保持360度無死角關注,絕不會因為疲勞、醉酒而分散注意力。”徐友春告訴記者,無人駕駛技術的最終目標是把汽車變成機器人。
根據公安部公布的數據,在導致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人為因素所致。因此,駕駛過程中人是最不可控和最難以確定的因素,看好無人駕駛前景的“樂觀”派專家認為,無人駕駛系統的終極目標是將最不安全的人“取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