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差錯多,語法病句多,知識差錯多。”
《咬文嚼字》雜志發起的“圍觀名家博客”活動近日結束,通過一年來“圍觀”12位名人的博客,從中挑出語文差錯,得出上述“三多”結論。
此事引起網友關于網絡語言嚴謹性的討論,網友“普羅騎士”說:“值得贊揚!網絡文化屬于速食,但希望發博發貼的朋友能嚴謹、嚴謹、再嚴謹。”而網友“愚笨的三月”則道出了另一方聲音:微博要那么嚴謹干嘛?
名人微博應對公眾、對漢語負責
有觀點認為,名人微博受到大眾廣泛關注,是具有較強傳播能力的“自媒體”,其言行對公眾的影響很大,將他們的錯字找出來“咬嚼”,是對公眾負責,也是對漢語負責。
“中國人現在缺乏‘認真’精神。”南昌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鄭智斌表示,《咬文嚼字》作為專業雜志,從專業角度給名人微博挑錯,是件好事。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名人微博的影響比較大,在語言上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應多加斟酌,對慣用的詞語和文字要遵守規律。
陳少峰認為,應當采取規范與創新并重的策略。一方面,規范不應不影響創新,這樣可以幫助更多人理解,另一方面,有一些新詞新概念新用法也可以使用,因為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會變成共同的新語言或者新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