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些手持醫保卡的病人在一些大醫院就醫時,不時會遭遇“推諉”、“歧視”的尷尬,是何原因導致了醫院服務態度如此不遜?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整合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然而現行醫保體系中,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其醫保卡支付能力是不一樣的,如何讓醫保這一“改革紅利”惠及更多群眾?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醫保資金:一方面“吃緊”,一方面“緊吃”
近日,北京楊女士的丈夫被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床位緊張”為由拒收,原因是醫院的“醫保額度已用完”。
醫院推諉醫保病人情況時有發生,有的醫院甚至動員治療一半的病人提前出院,“等有了醫保額度再住進來”。
來自濟南市社保局的統計顯示,2011年,濟南有270名醫保病人被醫院拒收。據該市社保局有關負責人分析,一般是醫療費用高或病情嚴重的醫保患者容易被拒收,因為醫保部門對醫院每次就醫者費用進行考核,假如人均每次費用的指標為1萬元,而病人需要花2萬元,醫院就不太愿接收,寧愿接收一些小病患者。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腎內科主任許冬梅說,一個尿毒癥患者,醫保每年只報銷5.5萬元,而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一年差不多10萬元,這意味著每接收一個尿毒癥的醫保患者,醫院要倒貼4萬多元。
醫院反映,由于公共財政對醫院投入不足,而且較多集中在基建和設備方面,迫使醫院通過創收彌補運行費用不足,“而從醫保病人身上賺不到多少錢,誰愿意接收?”
為了控制費用,濟南一些醫院提出,當期醫保資金用完后,不準接收新的醫保病人,哪個科室接收,由哪個科室承擔病人的醫療費用。“干了活,不但拿不到錢,還要往里賠錢,誰敢接收這樣的病人?”濟南一家三甲醫院一名外科醫生抱怨說。
一方面醫保資金不夠用,另一方面,有限的醫保資金被浪費。記者在山東等地采訪發現,有的患者僅作身體檢查就要住院,因為城鎮居民醫保只報銷住院費用,不報銷門診費用;還有的醫保病人大量開藥,據說“醫保的錢不用白不用,因為不用也得不到什么好處”。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采購處處長謝力認為,當前的醫保制度存在一些漏洞,不鼓勵醫保病人少看病,似乎誰不去開藥誰吃虧,造成有限的醫保資金被浪費,需要治療的病人因資金不足而被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