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交流單一性的揭露者
婚喪嫁娶、節日送禮本是一種民俗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大大提高,很多人把這種人情消費當成了攀比,變成了要面子。這種風氣的形成,原有的“禮尚往來”就成了人情消費的負擔。
據調查,人們進行人情消費的對象主要是:朋友(71.0%)、親戚(67.1%)、長輩(51.8%)、同事或同學(48.1%),還有領導(28.1%)、老師(17.1%)及一切社會關系(21.7%)等。這正好反映了當下親朋好友之間的交往過多依賴于人情消費,把人情消費當成了拉近距離、維持感情的一根“萬能紐帶”。這是把以前簡單的禮尚往來的民俗文化進行扭曲化,把人情消費泛濫化,更是人際交往方式單一的瓶頸化特征。
種類繁多的人情消費,比如婚嫁送禮、逢年過節送禮、同學同事聚會、壓歲錢、生日壽辰、祝賀喬遷、看病求醫、職場打點、升學拜師等,看來是體現出人際交往的復雜性,但這一復雜性的層面下,都通過送禮來完成,正說明了當下社會的浮躁,對人際的交往,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維持都沒有耐心。本需要時間來完成的人際交流和感情維持,也快節奏地、簡單地通過人情消費來完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情消費這種簡單而又有面子的做法,自然就會成為解決親朋好友之間交流方式出現單一性的“萬能之法”。于是,人情消費就戴上了負擔的“枷鎖”。
要想改變人情消費成負擔的現狀,從“大力宣傳節約、簡化精神,提倡禮輕情意重;倡導朋友、親戚之間互免禮節費用;嚴肅黨風政紀,狠剎腐敗式人情往來;遏制節假日禮品奢侈包裝現象;培育一些打理禮節事務的社會組織,對群眾人情消費進行合理約束和引導”等方面來做,也只能治標不治本,還得從個人觀念的改變開始,同時拓寬人際交往方式的渠道,來減輕人情消費的重荷。 吳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