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請給感情一些空間
我們生活的社會最重要的,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關系。要想維護好這種關系,不僅需要物質,而且需要感情。但現在人們在交往中過分依賴金錢,卻十分吝惜自己感情的付出。
對此,筆者就有很深的體會。歲末年終,總會接到一些陌生的電話,簡單通話后得知是曾經的同學,基本屬于沒有聯系的那種,稱其即將要結婚,邀請我屆時過去喝喜酒。每每這個時候,都是表面客客氣氣,內心慘慘戚戚。因為喝喜酒總少不了一份禮金,而類似的事情多如牛毛。如此一來,人情消費就成了一種負擔。
每逢過年過節以及其他好日子,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過節送禮,添丁送禮,生日送禮,看病送禮,職場送禮,婚嫁送禮,就連殯喪也要送禮。這么多的“人情債”,難怪人們會感到負擔與無奈。
其實,人情消費中應該有更多的感情付出。通過金錢來維持的關系,畢竟是表面文章,經不起任何東西的考驗。靠金錢來套取利益,雖然有時能取得一時之效,但也需要人們在鉆營中失去應有的銳氣與激情,更何況這樣的人情消費還有行賄受賄的潛在風險。與此相比,建立在感情之上的人際關系就顯得穩固得多,真實得多。
與其在物質的來往中被人情關系拖累得身心俱憊,不如撥開人情消費的烏云,在人情關系中給感情的投入多一些空間。 謝松波
獨善其身談何容易
半數以上國人頗感人情消費負擔畸重,與其說這是一種社會風氣,倒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問題。以筆者自身為例,2012年人情來往可謂貫穿始終,朋友孩子做滿月、領導孩子升學、同學同事結婚……累積下來,一年送禮不下20次。怎一個“累”字了得!——這種“累”一方面體現在酒桌上的觥籌交錯之累,另一方面體現在經濟負擔之累。尤其是很多地方有一種不良風氣,這次別人送你200元,下次你就得送別人300元抑或更多。如此累計下去,自然是送禮一個比一個重。
當然,與一做生意的朋友相比,筆者已然“很輕松”。去年年底,這位朋友幾乎都是在送禮中度過——不是在送禮的路上就是在家里動腦筋要給各類VIP送禮。首先要將VIP們分分類,根據平日里觀察到的對方喜好,列出禮物的不同種類。有的人喜好吃,就得送土特產;有的人喜好文藝,就得估摸著送書法、瓷器;有的人比較新潮,那就送iPhone、iPad;有的人喜歡保養健身,那就得送健身卡、美容卡。除此,還得琢磨好送禮的形式,是當面送還是通過秘書送,是在飯局上送還是私下上門送……
也許有人奇怪,對眼下這種“禮尚往來”之風反感者不在少數,但為何很多都是無奈而為?例如這份調查就顯示,超過六成人表示“反感,但又不得不跟隨大流。”其實,個中原因并不復雜。正如《詩經》所云,深則厲,淺則揭。涉淺水尚可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無濟于事,當整個社會都風行這樣一種送禮習氣,作為人情社會中的一員,想做到“獨善其身”,又談何容易?也正因如此,消弭國人人情消費負擔,遠非少數“缺乏人情味”的社會成員所能實現的,而需要在整個社會營造一種理性人情來往氛圍,以扭轉人情來往的過度物質化。
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上層的道德好比風,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現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上行下效”的道理無不提示我們,要扭轉社會送禮之風,首先還得從管好黨風政風做起。 鄧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