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的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全會的中心議題成果,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大發展和大繁榮,而且還決定著它自己以及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許耀桐說,經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基礎,社會進步是文化興盛的條件。作為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作為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已經將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進程推到了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起點,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顯著進步,則為中華文化創造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期。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其對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法于中共十七大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表現是:文化因素與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因素相互交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文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力度和速度空前提升;文化以其濃厚的底蘊成為推動創新、發明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文化教育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證;文化產業向其他產業滲透,形成融合、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
在當代世界,經濟文化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新趨勢,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成為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而文化產品與服務作為獨特的貿易形態,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此趨勢更加明顯。
然而,文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一定的文化還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必然是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共同進步的社會,一個現代化的強國必定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