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詳解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思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用單獨的一部分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部署。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決定》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對財政職能作用的重要論斷。圍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決定》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重要提法和改革要求,指明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路徑。
而對于如何實現《決定》中提出的“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目標,樓繼偉表示,需從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方面入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稅收不再是預算確定的任務
問:現代預算制度是現代財政制度的基礎。《決定》提出“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將帶來哪些重大變化?
樓繼偉:改革的一大著眼點是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預算編制和審查的重點由現在的收支平衡狀態更多向支出預算和政策轉變。這一重大轉變帶來的變化很多。稅收將不再是預算確定的任務,而是轉為預期目標。預算審批的核心如果是收支平衡,為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完成稅收任務,否則就會擴大赤字。這一方式很容易帶來預算執行“順周期”問題:經濟較熱時,完成稅收任務比較容易,財稅部門傾向于少收點,民間錢越多,經濟就越熱;經濟偏冷時,財稅部門為完成稅收任務傾向于多收點,就會收“過頭稅”,民間錢少了,經濟就更冷。預算審批重點轉向支出政策,收入預算從約束性任務轉向預期性,意味著更多強調依法征稅,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帶來的另一大變化是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一方面是建立跨年度彌補超預算赤字的機制,另一方面是建立中長期重大事項科學論證的機制;抓緊研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其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性,增強財政政策的前瞻性和財政的可持續性。
此外,改進預算管理制度也將推進預算的公開透明。目前預算公開的一般是收支情況,下一步將更多推進政策公開,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預算。
問:《決定》提出,要清理規范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采取掛鉤方式。這一要求是基于什么考慮提出的?
樓繼偉:這是解決當前預算管理中存在突出問題的重大舉措。我國目前與財政收支增幅或GDP掛鉤的重點支出涉及農業、教育、文化、科技、社保等7大類。2012年僅財政安排的上述7類重點支出就占全國財政支出的48%。支出掛鉤機制在特定發展階段為促進上述領域的事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帶來財政支出結構固化僵化,加大政府統籌安排財力的難度,全國財政從中央到縣四級都要求掛鉤,不符合社會事業發展規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不同,強項、弱項也不同,不同發展階段的重點也不一樣,掛鉤制度往往使財政預算安排脫離實際,也容易引發攀比,同時也是造成專項轉移支付過多、資金投入重復低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