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劉紅菱:我們積分入學這個政策現在繼續降低門檻,相對一些指標都降低了,而且確保各個鎮區的政府是以流入地的公辦學校安排為主,這樣一項政策。并且學位供給能夠在滿足了戶籍之外,優先安排我們積分入學的達到條件的流動人口子女,安排到公共學校去,剛剛實施的時候是3000多,09年是6000,去年達到8000,今年達到了8800,不斷增加公辦學位的供給,就是對這些流動人員的子女。
張先生是一名士多店老板,來中山已經10年,妻子也在中山工作。兩人前幾年在中山石岐購買了一套二手房,今年他通過義務獻血、計劃生育等加分,最終得到100多的高分,成功取得入戶中山市的資格:
張先生:有這個政策以后小孩上學,大人以后養老醫療都好了。
今年中山“積分制”入戶,還對有技能的工人實行了技術等級與“白領”持有文憑同樣待遇,他們只要通過培訓經過技能鑒定,達到了技師或者中級職稱,就與大專文憑一樣獲得60分,并即可入戶城鎮。有專家表示,積分制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解決了有限公共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但是在現實條件之下,如何實現低端勞動力也能享受公共服務,仍將是今后面臨的難題。
有困難,大家都還在探索,當然嘗試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10年前,河南鄭州也曾試圖打破戶口的藩籬進行改革,全面放開戶籍限制。不過8個月后勇敢的試水卻無奈倉促終結。
2003年,鄭州全面放開戶籍:任何人只要在鄭州有親戚投靠,能提供住房證明,就能成為新市民。原籍洛陽的李女士,2004年4月,成了鄭州人:
李女士:在鄭州之后,我們做生意各方面也比之前的條件更好一些,孩子也解決了上學的問題。
戶籍改革,鄭州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在大中城市里,鄭州卻是膽子最大、步子最闊的。一夜之間,如同開閘放水,人口急速膨脹。積極效應一一顯現:人氣增加、房地產等行業被帶動起來。然而,副作用也開始凸顯,整個公共服務體系面臨極大困難,帶給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就是擁擠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