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西藏: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在保護中得到有效繼承和創新
羅布斯達是西藏唐卡繪畫勉薩派著名畫師,也是布達拉宮壁畫的臨摹大師。他12歲開始隨爺爺學習畫唐卡,2008年被選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繪畫勉薩派傳承人。羅布斯達還創辦了自己的唐卡學校,教授來自各地的學生。
“唐卡藝術是藏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信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唐卡能很好地傳承和發展。”羅布斯達告訴記者,作為傳承人,他每年可享受5000元的政府津貼,使他能夠安心于唐卡藝術的傳承。
200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西藏啟動。國家和自治區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保護西藏非遺代表作。西藏有關部門還對流傳于民間的戲劇、音樂等進行搜集、整理,先后采錄整理藏漢文資料3000多萬字,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專著30多部。
從佛教音樂、舞蹈、藏戲,到藏刀技藝、卡墊織造、傳統醫藥等,西藏目前已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60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22項、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87名。
西藏對古文物的保護更是不遺余力。目前,全區擁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近4300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近800處。近年來,國家先后對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廟古建筑進行保護修繕,確保其“延年益壽”。2002年開始實施的布達拉宮二期、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文物維修工程,歷時7年、總投資達3.8億元,是迄今為止我國文物保護史上規格最高、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
近年來,西藏還不斷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和隊伍建設力度,發展壯大民族文化產業,全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完善,基層文化陣地和隊伍不斷鞏固和加強,為推動西藏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西藏的文化事業正以豐富獨特的內涵、包容開放的形式、銳意創新的姿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幸福西藏,正在雪域高原上演繹著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