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超標車 帶牌舊電單車昆明賣出“天價”
昆明人提起買電動自行車首先想到西昌路,但自春節后以來,各品牌電動自行車銷售店陸續關門歇業,整條街變得冷冷清清。昨日,金碧坊論壇不少網友也在議論超標電動自行車一事,“車行都不賣新車了,只賣帶牌舊車,自己原來的電動車壞了,想去西昌路買輛新車,但車行幾乎都關門了,說是現在的車型都超標,絕大部分新車上不了牌,車行都不賣新車了,只賣帶牌舊車。”一網友說。
為此,春城晚報記者對昆明市電動自行車市場、行業等進行走訪。據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相關負責人透露,受到《昆明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影響,春節后至今昆明市場銷售量幾乎為零。整個行業不單遭受洗牌,更確切地說,整個行業有可能在昆明逐漸消失。
【行業困局】
新規卡死
行業或將進入寒冬
針對新政,廠家是否已經開始進行產能調整?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認為,調整后的產品賣不出去,調整就毫無意義。
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表示,合規產品消費者不埋單,使得電動自行車產業在此次調整中顯得很乏力。據悉,全國2400多家電動自行車廠面臨關停。常州綠能電動自行車公司,位列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前20名的電動自行車廠里,諾大的生產車間目前只有一條生產線在生產。
記者了解到,在新政出臺前,有人認為這會是產業的優化升級機遇。可就目前情況來看,不僅是二線品牌的電動車企業舉步維艱,包括新日集團等國內幾家大型電動自行車企業也由于產品滯銷,生產出來的電動車發不出去,目前面臨倉庫堆滿了,不得不把電動車堆在外面的局面。
“如果電動自行車企業按照標準生產,只會被市場所淘汰。”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負責人表示。有人士認為,電動自行車可轉型為電動摩托車,但這絕非易事,要生產電動摩托車,必須要獲得摩托車的生產資質,并納入到工信部的相關管理。記者了解到,如果要申請摩托車生產牌照,項目總投資不得低于兩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投資不得低于1億元,其中設備投資不得低于8000萬元,注冊資本不得低于8000萬元。而目前2000多家電動自行車企業中,達到申請標準的企業寥寥無幾。
讓人擔憂的是,由于行業門檻的抬高,超過2000家電動自行車生產企業會不會變成無證生產的非法企業;與此同時,這些非達標車輛的騎行者如果要參照機動車駕駛員進行管理,由于涉足人群龐大而非常困難。
連鎖影響
快遞企業成本增加
作為一種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除了作為市民出行工具外,也承擔著不小的城市物流快遞任務。在一些城市,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該行業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主要載體,而因為新政,一些物流快遞企業的成本或將激增40%。可見,新政出臺后,連鎖反應也開始慢慢顯現。
【市場現狀】
市民
帶牌舊車價格瘋漲
針對昨日金碧坊網友抱怨車行只賣帶牌舊車一事,記者從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了解到,近幾天西昌路多數商戶宣布徹底歇業,甚至連一些售后服務部也不打算開下去了。如果車行集體歇業,別說買新車就連維修也沒處去。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市場上帶牌銷售的舊車售價昂貴,一輛售價在5000~6000元之間,遠高于之前新車的售價。對此,市民表示這行為屬于趁機提價,有些難以接受。
銷售商
“零銷量”集體關門
記者走訪西昌路段電動車商城時看到,很多商鋪都已經關門歇業,就算開著的商鋪也都是為消費者做一些售后服務,有些店家甚至是把新車的零部件拆下來賣出去,盡量減少虧損。“沒有客戶就沒有收益,現在我們員工每個人拿著一個月500多元的薪水,如果老板決定正式歇業,大家都失業了。”一位不愿對外透露店名的某品牌電動自行車員工說。
以前因為電動車交易旺,很熱鬧的西昌路現在變得冷寂,偶爾進來一兩位顧客,都因為喜歡的車不能上牌失望而去。一家商鋪的負責人甚至稱,從今年開始他們就沒有再賣出過一輛新電動車,基本現在商鋪都處于虧本狀態,由于電動車無法售出,很多員工都已失業,而現在政府規定的40公斤以下的電動車雖能落戶,但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非常不適用,基本上沒有人買。
售后服務
部分品牌仍正常營運
記者了解到,之前市民購買的電動車大都能享受維修等售后服務,但隨著商家賣出車輛數額的急劇下滑,這一情況或會改變。某品牌經銷負責人坦言,繼續開著售后服務點除了貼補點損失外,更是希望政策還能有所松動。如果市場還是繼續這樣下去,關門或許是遲早的事。據悉,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正在為各大品牌企業做最后的努力。
不達標車
上不了路也賣不出去
“自己上下班都是騎電動自行車,可是家里這輛屬于不達標(最高時速高于20公里、整車重量大于40公斤、電動機功率大于240瓦的電動車都在淘汰之列)產品,過了辦證期限就不能再上路了。本想著去二手市場賣了,再去換一輛新的,可是現在二手電動車根本沒市場。”家住西市區的李女士很糾結地說。
像李女士一樣不知如何處理自家電動自行車的市民不在少數,不能騎上街,二手市場沒人收,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有市民將整車分拆把零件賣出去。
大批不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究竟路在何方?記者走訪了小屯舊貨市場等幾個二手交易集中地,商販老李說:“以前只要有貨我們都收,現在沒一家敢收沒上牌照的電動車了,春節前至今我手里就沒有成交過一輛,聽同行說,大家情況都差不多。”
如果沒有可再次交易的機會,云南300萬輛不達標電動自行車恐怕只能成為一堆廢鐵。
達標電動車
跑20來公里難被接受
是否換輛達標車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采訪中記者發現,市場上達標車幾乎無人問津。在新螺螄灣工作的小李給出了答案:“我在昆明市區居住,可是上班地點在新螺螄灣,達標電動自行車只能跑15至20公里,完全不能滿足日常出行的需要。”
除了出行距離的考慮外,載重也是個大問題。不少市民習慣騎電動自行車購物、逛菜市場,可是達標車幾乎和自行車一般,想要載重物幾乎不可能,原來的便利性就消失了。
記者走訪了幾家在售合規車的銷售店負責人表示,這些達標車幾乎就是擺設,根本沒有市民前來購買。記者從云南省電動自行車商會了解到的情況是:達標車在昆明市場歷來不受歡迎,即便新規利好,但不適用的特性使得消費者不愿購買。
【聲音】
超標車退市有利安全
電動自行車是馬路殺手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市民李先生說:“如果自己開車,會格外注意周邊電動自行車的行駛狀況,可再小心也免不了擦碰,不出意外算是萬幸了。超標電動車安全系數堪憂,駕駛者若還把它當摩托車使用,那就是在城市里暗埋隱患。為了市民的出行安全考慮,將超標電動自行車擠出市場是件好事。”
行業希望政策放寬
超重的電動自行車會影響制動效果,一旦遇到緊急情況,由于慣性大,可能會造成一時剎不住車,極易引起交通事故。同樣,如果電動自行車的輪胎寬度不達標,接地面積小,抓地力差,在行駛中也易發生意外。
對此,經銷商表示,政府對電動車市場進行管理他們是支持的,如果電動車違規,他們覺得就算多罰款也是合理的,畢竟安全第一。但是對于這種“一刀切”的政策,幾乎斷送了整個產業。據悉,目前昆明大多經銷商持觀望態度,希望政府能夠在近期有一些變動,放寬一些政策,使他們的店面不至于倒閉。
采訪中,不少汽車行業專業人士均表示,在當前國家大力鼓勵新能源開發的階段,電動汽車總是被推到風口浪尖,可根據目前的產業實力及技術水平,鼓勵電動自行車顯得更加可行。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新能源電動汽車發展應先鼓勵新能源電動自行車的普及,這樣也能少走彎路,解決關鍵問題。
他還表示,隨著電動自行車電池的改善,這些高端消費群體如果能接受新能源電池,對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會有正面作用。(王淑娟)
鏈 接
電動自行車生產商信心下降
前些年電動車行業一直保持著平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長,剛剛過去的2011年,這一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百家企業慘遭淘汰。相對于外部環境的惡化,業內更為擔心的是國家標準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以及行業監管的缺失。無錫愛瑪車業有限公司是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領跑者之一,2011年12月31日,該公司總經理高輝表示,2011年上半年電動車市場形勢還比較好,但是到了下半年尤其是6~9月的傳統旺季,市場卻不溫不火。
合肥榮事達車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成文彬也稱,進入2011年三季度,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商家都信心不足。
來源:春城晚報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