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幾乎無人不知,有個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了一本有名的書——《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埃德加·斯諾其實從未到過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縣),距延安尚有幾小時的車程。
真正到達并記錄了延安的人,是埃德加的妻子海倫。
研究者認為,《西行漫記》應算埃德加和海倫兩人合作、兩次西行的產物。
今年是海倫·斯諾誕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也是她踏訪紅都延安70周年。1937年,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年輕的海倫孤身西行到達延安,用她心愛的沃特曼牌鋼筆,記錄下窯洞內外的人和事,也記錄下歷史轉折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
“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澤東要”
1937年4月21日,北平火車站徐徐開出一趟去往西安的列車。一個年輕的美國女性坐在列車頭等車廂里,隨身攜帶著一口碩大的柳條箱。箱子里,裝著野外宿營必備的帆布床和睡袋。
這位女士長得美麗動人,格外引人注目。一路上,她時不時地念叨著半生不熟的中文:“希望你努力”、“總司令”、“特務員”、“政治思想”、“虱子”、“跳蚤”、“臭蟲”……似乎在借學中文來打發旅途的枯燥。
她就是海倫·斯諾,埃德加·斯諾的妻子。而那些她一路念叨的中文詞匯,是她為這趟旅行精心挑選的,必須盡快牢記。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里,這些特殊詞匯將派上大用場。
海倫要去的地方是延安。
幾個月前,她的丈夫剛剛結束了對紅色政權的采訪,從保安歸來。回家后的兩三天里,埃德加一邊抽著駱駝牌香煙、喝著麥斯威爾咖啡,一邊滔滔不絕地給海倫講他的陜北見聞,說個沒完沒了。海倫也很興奮。在埃德加出發前,她曾堅定地支持他去看一看“紅星照耀下的中國”:“無論需要付出什么代價,你也要去,如果可能的話,我跟你一同去。”現在丈夫滿載而歸,她將埃德加零亂的筆記讀了一遍又一遍,并用打字機將其完整地打了出來,在每張照片的背后都加注了說明。
海倫幾乎無法相信,在中國偏僻閉塞的西北一隅,竟然有這樣的新思想、新人物,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力量建設新文明,開辟新天地。當埃德加要對采訪毛澤東的筆記進行整理、刪節和改寫時,海倫大驚失色,她覺得那是無價之寶,應該是整部作品最有價值的部分,她建議埃德加原封不動地保留毛澤東親口所講的每一個字。最終,埃德加接受了妻子的建議,這部分內容成就了《西行漫記》里最經典的一章——《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埃德加從陜北歸來時,帶回一頂灰色的舊軍帽,上面綴著一顆褪了色的紅星。海倫對這頂紅軍軍帽滿心喜愛,埃德加慷慨地表示可以送給她,但海倫拒絕了:“我不要你的帽子,我自己找毛澤東要。”
在這一刻,她已經下定決心,要親眼去看看那些照片和筆記上記載的事實。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她還希望從自己的角度,去搜集更多被丈夫遺漏掉的素材,多采訪一些紅色政權下的婦女和兒童。
1937年初,東北軍從延安撤離,中共中央機關和軍委總部從保安搬進了延安城。當海倫得知5月初中國共產黨將有一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時,她知道機會來了——將會有很多中共的首腦人物聚集延安。她決定在丈夫的西行之后,再續上一次。
對于海倫的延安之行,埃德加·斯諾卻不以為然。也許是擔心海倫的安全,也許是因為自己剛動了腎結石手術正處于恢復期,需要人照顧和整理手稿,總之在海倫卷睡袋時,埃德加固執地不肯幫忙。在送海倫上火車前,埃德加嘟囔著抱怨說:“我不明白,你有什么好高興的。”
但海倫對即將展開的西北之行充滿期待。陪她同行的是王福時和黃敬,只是在火車上,他們得裝作相互不認識。這更讓海倫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興奮。還好,火車上有辣子雞吃,讓她感到渾身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