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樓市能否迅速回暖?國際社會也在跟著操心
雖然中國政府加大了政策調整力度,但海外媒體對“救市”效果并不樂觀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深圳的一次偶然采訪,讓基思·布拉德舍有了新的發現。
一個去年開盤的住宅小區里,780戶中只有50戶入住;附近一個建筑工地停著24臺起重機,但只剩2臺在工作。凡此種種,讓這位《國際先驅論壇報》記者開始對中國樓市的不景氣感同身受。所以,當中國財政部在10月22日下調房地產稅費、降低房貸利率等通知下發后,他立即開始撰文探討“救市”政策對中國經濟可能的影響。
中國樓市的一舉一動,都在吸引著許多像布拉德舍這樣的外媒記者的密切關注。
“中國政府在力保房地產業”
“中國政府的做法看起來還不錯。”布拉德舍引述在北京工作的外國地產專家喬爾·羅思坦的話評價道,而他的文章標題則是“中國銀行業迎接樓市余震”。
10月22日,財政部發布了一系列刺激中國居民購房的新政,其中包括:從11月1日起,對個人首次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稅稅率暫統一下調到1%;對個人銷售或購買住房暫免征收印花稅;首次購房首付最低調整為20%等等。
在《華爾街日報》記者巴特森看來,這些政策意味著中國政府在力保房地產業的發展,因為在出口放緩的情況下,中國只能寄希望于拉動內需。巴特森認為,中國的住宅投資占經濟的比重甚至比美國還要大,“去年已升至GDP的10%,而美國的這個比例為4.6%……如果房地產業繼續下滑,中國可能難以將增長率保持在8%以上?!?/p>
“救市”政策出臺兩天前,巴特森就在一篇題為《世界感受中國經濟放緩之痛》的文章內中寫道,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導致中國對鋼材、水泥和銅等工業產品的需求走軟,韓國石化企業SK公司的發言人說,SK希望中國市場的需求不會進一步下滑。
擔心“次貸危機”在華重演
不難發現,海外媒體普遍關心中國樓市的萎靡是否會釀成金融危機,因為引爆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正是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的次貸危機。而且,“救市”政策中,銀行業“看似損失較多”。路透中文網就分析稱,雖然新政是鼓勵自住購房需求,但將首付比例從原來的三成降到二成,利率又打折,不僅壓縮了銀行的利潤空間,也加大了銀行的風險。
而根據巴特森的觀察,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并沒有大到嚴重的程度,“房地產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似乎比美國小”。《國際先驅論壇報》也發表布拉德舍的觀點認為,盡管中國銀行系統問題不少……在對抵押貸款的監管方面比西方嚴格很多。比如,中國人購房的首付比例非常高,很多人寧可從親戚朋友那里借錢也不貸款。
對“救市”效果不樂觀
雖然中國政府加大了政策調整力度,但海外媒體對“救市”效果并不樂觀。
據彭博社10月23日報道,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救市”幾乎無效,因為沒有觸及拖累房價下跌的兩個根本因素:地產商面臨的現金流壓力,以及消費者對房價進一步下跌的預期。他判斷未來半年到一年內,房價還會跌10%。
《華爾街日報》也表示,中國的購房者都認為房價將會下行,而開發商不想降價。這種態度可能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買家觀望,開發商收縮建設計劃,進而加劇經濟低迷,鼓勵買家等待更長時間。
政策力度還不夠大,也是外媒認為“救市”效果有限的原因。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表評論,認為新政不夠明朗,“去年9月,政府出臺了對購買第二套房的限制,是對購房市場的急剎車,現在這些嚴格的限制還沒有被拋棄?!睂Υ?,安邦集團經濟分析師徐斌表示贊同,他認為,政府對購房的鼓勵政策還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陸續出臺。
“我還是看好中國的房地產前景,因為住房需求確實很大?!毙毂笳f道。這個判斷,與《華爾街日報》記者巴特森很相似:“盡管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都已破裂,但中國市場卻被認為有所不同,因為其房屋建設的增長較少受到金融杠桿的推動,而主要是由于城市化人口迅速增加帶來的真實需求?!保▉碓矗簢H先驅導報 記者: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