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右翼政客、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最近經常放出反華狂言。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3月1日上市的日本右翼媒體《諸君》雜志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十分搶眼的紅字標題——“抵制北京奧運會”。放出如此狂言的是日本右翼政客、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與一些日本右翼分子一樣,中川最近也有點兒坐立不安,不斷地跳出來惹事生非。就在幾天前,中川關于“日本說不定會變成中國的一個省”的極端言論,就讓很多中國人見識了這位日本右翼政客的陰暗心態,而此次“抵制奧運”的狂言則顯得有些自不量力。有日本問題專家指出,盡管這樣的刺耳之音很難對日本民眾形成很大影響,但值得警惕的是,它表明日本右翼對當前中日關系轉暖有著一種焦躁不安的情緒,因此也可能會制造出更多的雜音來。
中川昭一再次發出奇談怪論
《諸君》雜志這期的專輯為《冷戰構造的復蘇——不能允許獨裁國家的宇宙、核、資源霸權》。全專輯共有8篇文章,其中第一篇就是對中川昭一的采訪。專輯還包括對朝鮮問題、能源問題以及俄羅斯的能源狀況等問題的評論。
采訪中,《諸君》雜志問道,“1936年柏林奧運會為世界各國幫助納粹德國顯示國家威權的機會,間接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否會考慮視情況對北京奧運會進行抵制?”對此,中川的回答是:“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時,由于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年末)的野蠻行徑,日本和美國等多個國家一起對莫斯科進行了抵制。當時反蘇的中國也進行了抵制。現在日本也面臨著同樣的選擇。雖然目前考慮拒絕參加北京奧運會還為時尚早,但是如果在今后的一年之內,中國通過武力進攻臺灣,或者進行大規模的人權打壓,那就要另當別論了。我不知道日本是否真正擁有這樣的勇氣,但有必要經常意識到這個選擇的可能性。”
中川還表示,為了對抗“急劇走向霸權”的中國,日本必須與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這些共有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國家建立牢不可破的關系。
生于1953年的中川昭一歷任日本農林水產大臣、經濟產業大臣,直至去年9月當選自民黨政調會長。日本媒體將他與自民黨干事長中川秀直稱為“W中川(兩個中川之意)”。兩個中川姓氏相同,主張卻大相徑庭。中川昭一是右翼“強硬保守派”,中川秀直則是穩健的對華友好派。兩個中川的差異,也體現著日本國內對中國的不同聲音。近年來,中川昭一以發表對華、對朝等過激言論出了名,幾乎是安倍身邊觀點最右的一個。“中國是個可怕的國家!”“慰安婦問題不一定存在!”“有必要對日本核武裝進行討論”等極端言論都出自他之口,而每年的靖國神社里也都缺不了他頂禮膜拜的身影。
北京奧運會在日本很敏感
在中川昭一之前,就有日本少數右翼分子提出“抵制北京奧運”的說法,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是其中一個。2005年,他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專訪時,解釋他主張抵制北京奧運會的理由,竟然是基于2004年日本足球隊在中國參加亞洲杯賽時“遭到中國球迷攻擊”。
就在這些右翼分子宣稱抵制奧運之際,想要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日本選手們開始積極準備,很多日本民眾早就開始準備旅游資金,打算在2008年前往北京觀看奧運會。朝日新聞社在北京奧運會召開的3年之前就設立了專門的報道組,拉開了報道陣勢。去年12月,日本成立“支持2008北京奧運會議員聯盟”,表示出對北京奧運的積極和友好。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等各黨派有關議員,就成立超黨派議員聯盟支援明年的北京奧運于2月20日召開發起人會議。會議決定呼吁各黨派的國會議員參加,并定于3月26日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預定將就任會長的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在致辭中稱,“如果大家一同來支援在亞洲舉行的奧運會,那這份支援必定會別具意義”,表示期待通過此舉促進中日關系發展。日本議員聯盟也希望通過支援給亞洲各國和國際奧委會(IOC)有關人士留下好印象,對東京申辦2016年奧運會起到積極作用。
一位資深媒體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的采訪中表示,中川的“狂言”很可能預示著安倍已經難以對其進行約束。但是,也不能排除這是安倍政權有意利用他的強硬言論以獲取右翼的支持。因為這樣至少可以使安倍內閣日益下降的支持率有所回升。
“我個人感覺中川有點缺心眼。”日本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教授曾經和中川昭一有過幾次接觸。他告訴記者,中川、安倍、麻生等人等人都有一些共同點:他們在日本社會一直養尊處優,仕途發展順利,沒有受到過挫折失敗的鍛煉,思想比較保守,因此“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有的時候比較幼稚。不過,庚教授說,在日本,2008年奧運會確實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日本一直有一股力量,不希望中國在2008年奧運會上經濟實力再上一個臺階。日本經濟正是借1964年東京奧運會取得了飛躍。中川的觀點就是這股力量的一個代表。他們既不愿意看到中國發展得太快,又不愿意中國陷入混亂,因為中國混亂,日本也承受不了。經常發出一些極端言論體現出他們復雜的矛盾心理。不過,庚教授表示,日本的主流還是支持北京奧運會,上一屆奧運會正是中日關系的最低谷,劉翔獲得冠軍的消息登上了日本各大媒體的頭條,不少日本人表示,要在2008年到北京看這位英雄。
日本政客打“中國牌”由來已久
日本政客言必稱“中國威脅”,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日本政要在公開場合拿中國說事,長期以來似乎形成了風氣。最典型的“反華先鋒”是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去年石原慎太郎在接受法新社的采訪時聲稱:“現在,到了對中國說不的時候了。”他還說,“少說話被視為善良和謙虛,但沉默不再是金。如果不講出來則什么也不會發生”。石原慎太郎還說,在經濟方面,日本可以發展具有豐富資源的印度與西伯利亞的市場來代替中國。
一些右翼政客還將反華思想落實到具體政策上,給中日關系帶來消極影響。據《朝日新聞》報道,2005年6月,由中國浙江省溫州市9家企業組成的“中瑞財團”訪問仙臺,準備在距離新干線仙臺站僅數分鐘路程的地方建造一座仿佛“龍宮”的“空中中華街”。當時的仙臺市長藤井黎和市民對此表示了歡迎和期待。不過,隨著當年7月市長改選后新市長梅原克彥的上臺,仙臺“空中中華街”的構想很快就變成了“空中樓閣”。梅原出身于經濟產業省,是個不折不扣的對華強硬派。2006年2月,梅原以“從景觀的觀點出發點不合適”為由,明確對中華街構想表示反對,并聲稱“把土地賣給中國人,恐怕會有不小的治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