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翼媒體推波助瀾
《諸君》雜志等報刊為右翼政客和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出聲發氣的場所。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在文章開始提到的對中川昭一的采訪中,《諸君》提出的問題蓄意惡毒,這正是《諸君》雜志的一貫風格。自1969年創刊以來,《諸君》雜志一直站在中國的對立面,為日本右翼反華提供陣地。
據專家考證,“中國威脅論”的說法最早就見于《諸君》雜志。1990年,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龍秀在《諸君》雜志上發表題為《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一文,從國力角度把中國視為一個潛在的敵人。從此,“中國威脅論”的各種說法不斷推陳出新,而《諸君》雜志更是不遺余力地攻擊中國。從2001年開始,推出許多專輯否定南京大屠殺。此外,該雜志在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對中國極盡非難。2005年底,《諸君》推出一個叫做《中國這樣說的話,我們就這樣反駁》的專輯,聘請日本反華先鋒共計20多人叫囂要破解“歷史的謊言”,要求除小泉首相以外的國民必讀。言下之意,小泉首相和他們是一樣的,就不必再讀了。2006年9月號的《諸君》又推出右翼學者的言論,說是“中國打靖國牌、孤立小泉的計謀已經失敗”。盡管不斷靠驚人之言吸引人氣,但《諸君》在日本并沒有形成多大氣候。經營數十年,目前發行量不過幾萬冊。
除了《諸君》之外,產經新聞社所屬的《正論》雜志也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右翼媒體。“讓中國沉默”、“中國潛水艇的威脅”等文章標題就充滿著火藥味。日本的朝日電視臺每周一都要舉行一場辯論會,論題經常與中國有關,一些右翼學者輪番上陣,圍繞“中國威脅”大做文章。曾有日本學者撰文分析說,這些經常發表反華言論的政客、學者是把中國當出氣筒,表明了對日本現狀的強烈危機感,他們所感到的危機一是日本國內秩序的崩潰,二是日本在世界上的孤立。
大多是旁枝末流
日本民眾似乎習慣了日本政客把“中國”掛在嘴邊。記者周圍的一些日本人表示:政治家說什么讓他們說去,我們還是照樣去中國旅游。但也有人表示擔心,說中國似乎真是個“讓人看不明白、有些可怕”的國家。比如,2005年日本媒體大肆渲染“反日游行暴行化”,有人就把原訂好去中國的機票退了。對于日本政要不斷提到的中國“不透明軍費”問題,許多日本人覺得政治家有些疑神疑鬼,自尋煩惱。日本商店里到處都是“中國制造”,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中日都已是密不可分。但也有人充滿疑慮地說:中國的軍事力量應比日本強得多吧。
一項有關性格基因的調查結果表明,日本人中,有想法又主動的L型僅占1.8%,而被動順從的S型達到約70%,其余為中間的L/S型。也就充分說明了日本社會極少部分的人領導了大部分民眾。有專家指出,在此基礎上,如果日本媒體只報道表面事實,沒有深度剖析背景原因的情況,一些國民容易輕信一些政客之言,即使這些話并不符合事實。解開這個癥結需要增加雙方的交流,事實也表明,去過中國的人想法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環球時報》記者就日本政客愛打中國牌問題,專門采訪了數位日本媒體人士。他們大都認為,那是日本政治家重視中國的表現,對中國的發展有些擔心,因此有時措辭強烈罷了。有人分析得深刻些,認為日本一些政客之所以產生“中國威脅論”,是因為冷戰的威脅消失后,日美合作把防衛戰略重點轉向臺海和東海,理所當然地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他們內心充滿了同中國大陸發生沖突的恐懼感。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不少日本媒體記者都表示,自己所在媒體與《諸君》、《正論》和《產經新聞》那樣的右翼媒體是劃清界限的,今后要更加客觀報道中國。在日本一所大學任教的一位華人教授說,日本政客打中國牌,渲染“中國威脅”,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中國日益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而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后明顯失落,喪失了在亞洲的影響力。日本國民面對這樣的局面有些焦躁,所以部分激進政客希望借突出“中國威脅”來喚起日本國民的危機感,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當然,這部分人并非社會主流,只是旁枝末流之輩。(駐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劉暢 林雪原 林夢葉)
(來源:《環球時報》2007-03-05 第07版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