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認同
《環球》:據您觀察,十年來,香港人對內地的態度有怎樣的轉變?
曹景行:香港人對內地的態度雖沒有完全改變,但已經改變很多。從以前非常看不起內地,到現在承認自身的優勢沒有那么大,甚至開始迎合內地。以前內地人去香港講普通話沒人理,現在講普通話會得到很好的對待,因為內地人現在是香港消費的主力。
《環球》:香港會講普通話的人多嗎?
曹景行:會講普通話的人并不多。并且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香港的公司里,職位高的比職位低的普通話水平要高些,因為職位高的要經常和大陸這邊接觸,做生意,所以普通話講得好些。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許多香港年輕人仍然不愿學普通話。
《環球》:為什么會這樣呢?
曹景行:這主要歸咎于香港的學校和教育體制,又是英國人欠的賬。香港受英國管治時,用英文教學的中小學為頭等,其中更有一批貴族化的“名校”;用廣東話上課的學校都被人瞧不起,更別提普通話了,只有為數很少幾家學校或學費很高的國際學校教普通話。
英國人走了以后,香港搞了個“母語教學”改革,但并沒有根本改變英文獨尊的格局,所謂的“母語”也只是香港化了的廣東話,與中文白話文的書面語言相去甚遠。這種體制下教出的香港學生,英文和中文都是“半吊子”,只能夠在本地混混,出了香港就很慘。
為了升讀名校,學校和家長都迫使學生把學英文放在首位,即使有普通話的課程,也只是作為陪襯。更深一層看,香港學校的老師以及政府教育部門的官員,既是舊教育體制的產物,也是維護這一體制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中大多數人本身就不會講普通話,今后如果要加強用普通話授課,他們的“鐵飯碗”就可能端不穩。
《環球》:有數據顯示,1996年48%的香港人既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又是中國人,而200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59%,您怎么看這個數字變化?
曹景行: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雙重的,即使在回歸之前,大部分的香港人在內心深處仍然非常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例如,中國的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上獲得榮譽時,最高興的肯定包括香港人;奧運冠軍來香港也是最受歡迎的;1992年長江水災期間,香港幾十萬人集會募捐,籌集的善款占到全國捐款的一半。
回歸十年,香港人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大陸。從護照來說,香港回歸前夕,英國政府發放了20萬份英國海外屬地公民護照,當時大批的香港人排著長隊去領取,甚至為此大打出手,然而事實證明,持有這一護照的香港公民并不具有英國的國籍,也不受英國領事館的庇護。相反,香港特區護照已經獲得130多個國家的免簽資格,并且受中國領事館的保護。所以香港回歸十年再去探討香港人是否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文化認同是肯定了,政治認同只是時間的問題。
《環球》:最后請您談談香港以后的定位,她還能繼續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位子嗎?另外,香港同內地應該保持怎樣的經濟合作關系?
曹景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會繼續存在,她有這方面的獨特優勢,是內地其他城市如上海、廣州等取代不了的。
香港同內地的經濟合作存在一些阻礙,香港不愿意開放特區邊界,尤其是香港的地產商,因為一開放,香港地價就會下跌。現在香港同內地存在交通關卡,貨柜車來往仍然很不方便。香港寧愿到內地去投資,直接建廠房,也不愿打通香港到深圳的通道。
所以,香港與內地合作上最大的問題在于太過保守,不夠開放。
我認為,香港要有大都會的心態,要成為華南地區三億人的中心,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著眼于六百萬人口。香港要把自己放到和深圳及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整合、互補中去,要結成新型的“戰略性伙伴關系”,致力于產業升級,共同拓展國內外市場,特別是開拓新技術產品和高增值產品。香港應成為推動整個華南地區工業和技術升級的“龍頭”。(來源:《環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