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夏以后,張掖大佛寺長期做皇家寺院,古代史有5個皇帝給該寺賜額賜名,是全國鮮有寵賜的寺院之一。各朝皇室對大佛寺建設、修葺、經籍的一再關注和重視,從側面反映了各封建王朝在西北邊陲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這必然使大佛寺在西北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促進祖國統一、社會安定等方面曾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藝術價值
1.張掖大佛寺保存的古建筑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交融與發展的結果,獨具地方特色和藝術魅力,是中國建筑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得內容。
2.張掖大佛寺塑像現存31尊,體形龐大,形態各異,既有雕塑藝術發展的時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是大佛寺藝術價值突出體現所在。釋迦牟尼臥佛像,身長35米,體內以木骨架構建,上中下三層,前后11間,貯存裝臟寶貝。將建筑藝術與塑像藝術融合而成,是11世紀中國雕塑藝術的一大創舉,堪稱華夏瑰寶。
3.張掖大佛寺的壁畫有530多平方米,包括本生故事畫、經變故事畫、西游記故事畫、佛像畫、菩薩畫、佛寶畫、吉祥圖案、山海經故事以及反映現實生活的繪畫等等,內容豐富,反映了張掖本地多教信仰的歷史,是構成大佛寺藝術價值的重要部分。
4.張掖大佛寺豐富多彩的磚木雕刻也是河西多元文化共存與發展的薈萃,刀法渾厚古樸,拙中見巧,獨具地方特色。
5.張掖大佛寺所藏經書《大般若經》,不僅是書法杰作,也是繪畫藝術精品,有“張掖金經,稀世之珍”的美譽。張掖大佛寺是集建筑、塑像、雕刻、書法、繪畫、經籍、經板、造像等眾多藝術形式為一體的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
三、科學價值
1.由于張掖大佛寺所處的特殊地位,隨著學術界研究的不斷深入,將為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文化思想史以及中國古代相關的制度、政策等方面提供珍貴的資料和依據,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正是其科學價值所在。
2.張掖大佛寺保存了古代完整的佛教文獻保管制度,另外,通過豐富的佛教題記和其他實物資料,反映了變化發展的僧團結構、名目繁多的建制與僧職等等,這為我們研究古代寺院經濟、文化、管理制度,乃至西北地區民族關系、宗教信仰、風俗民情、社會經濟等諸多領域提供了寶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