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塵暴,不是沙塵暴
從不怕被質疑的林景星,卻要質疑別人。
自從1958年到北京大學學習,近半個世紀,林景星目睹了北京“沙塵暴”的惡化。作為一個關注地質環境的科學家,他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國家每年都在投入治理,沙塵暴還越演越烈?對他來說,這和土壤化學污染一樣,都是我們地質環境變化的突出問題。
2006年4月的一個晚上,北京降下33.6萬噸粉塵。凌晨4點林景星從夢中醒來,他披上衣服就跑到屋外,從停在小區里的汽車上掃下了整整一口袋的“天降塵土”。現在他辦公室的柜子里還放著一個玻璃瓶子,里面裝著細塵土,標注著“北京,2006年4月16日凌晨4點”,讓人一下子想起“4 ·16沙塵暴”。
“不對!是‘塵暴’而不是‘沙塵暴’。”盡管林景星的研究結果存在不少爭議,但他仍糾正記者的“用詞不當”。“我們有證據證明北京的塵暴來自內蒙干涸了的鹽湖區粉塵,以前認為沙塵暴來自沙漠顆粒是診斷錯了,方子開錯了,藥也抓錯了,所以沒法根治。”
有人勸林景星,因為事情敏感,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影響不好”。但每次研討會上,這個倔強的老人還是拿出明顯存在差異的電鏡掃描照片,“讓數據說話”。但他最后總不忘加上一句:“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有錯誤,我本人負全責。”
如今70多歲的林景星,每天還要去辦公室。盡管已沒有科研經費,不能做具體的環境項目研究,但他并沒有停下工作。參加研討會,到中科院教課,寫文章……他希望繼續做一個地質環境科學的傳播者,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身邊環境的變化,警惕那些看不見的、卻是致命的危害。
林景星仍然在收集國內外關于“生態環境地質病”的報道,佐證科研。他告訴記者,在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島上,至少有1.2%的雌性北極熊長出了不完整的雄性生殖器官,因為常年刮來的南風,將歐洲大陸工業釋放出的多氯聯苯帶到這里,導致動物物種變異……
“不知道哪一天,在人類肆意破壞環境的同時,你和我會變成什么樣子?”緊接著,他說,“不過眼下,關注我們自己土地上的事更加迫切。”(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