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個日子,他輸入的是平和的心態,輸出的是平穩的電流
姜雙朝:出色的標準是被“忘記”
■本報記者王天益特約記者成子龍通訊員祁登峰
“神十”升騰的一剎那,姜雙朝覺得自己這“墊底”當得值了。
身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電力技師,姜雙朝只想老老實實當好“墊底”——辦公樓高4層,電力室的位置墊底;航天系統中高新技術密集,基礎的電力技術墊底;大樓里穿淡藍色工作服的不是博士就是碩士,中專畢業的他學歷墊底……
今年32歲的姜雙朝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電力機房工作了近10年。3000多個單調的日子,他輸入的是平和的心態,輸出的是平穩的電流。
每天,一踏上那條2公里上班道路的起點,姜雙朝的生活就進入了程序化運行:交接班、檢查衛生、整理器材、記錄儀表參數、巡視機房及供電區……這一切,就像墻上電路圖中的電流必須按照設定路徑流經元器件。
因此,重復的滋味,姜雙朝最能體味——
一遍又一遍抄錄幾乎是恒定的儀表讀數,一次又一次檢查總是穩定的蓄電池組,甚至還要反復演練故障點跑位——2分鐘內跑到任務區任一可能的故障點。
不少人受不了這單調重復的工作,陸續離開了,姜雙朝卻留了下來。盡管對任務區每個固定插座幾個孔眼都了如指掌,他還是堅持參加跑位演練。
“所做的越是‘無用功’,說明電力系統越可靠。”每次參加任務保障,姜雙朝都有種難以壓抑的興奮。盡管這意味著他和同事需要將1000多路電路摸查好幾遍,要在半天內埋著頭連續檢查600多組蓄電池,要擰緊每一顆螺絲、除去每一粒灰塵……
精細,是對電工的基本要求。采訪期間,有上級來人檢查。細細查驗20多分鐘后,檢查人員拍拍姜雙朝的肩膀,豎了豎大拇指。可姜雙朝的額頭卻沁出了細細的汗珠——不怕事無巨細,就怕百密一疏。
此前,姜雙朝已參加了6次載人航天任務保障,分毫無差。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從無“大顯身手”的機會。
“出色的標準是被忘記。”他說,“對保障人員來說,大家想不起你,就說明你工作做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