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外國人身份之辯:打擊“三非”引發的誤解與溝通
在中國生活了四年,他說他對清理“三非”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以前有警察敲我的門要看證件,也不說為什么。發生了兩次,”他說。“我也什么都沒有問。直接把護照給他看。”
“我說中文,有中國朋友,用微博,我知道中國有什么新聞也懂社會規則,”他說。“政府讓你干啥,你干啥就是了。”
讓他掛心的不是清理“三非”本身,而是政策背后隱藏的對外國人的態度。“在中國我總是覺得格格不入,”他說。“大家都特別對待我,有的很好,有的很差,就因為我是外國人。”
他說,“老外”這個詞對于中國人來說就不一定是中性的,有的時候多少有點兒排斥的意思。“中國人,外國人,一定要分非得很清楚,甚至對立起來,”他說。
一次他在圓明園游覽的時候,一個中國人聽說他是法國人后,立刻對他說“我不喜歡法國人”,因為英法聯軍燒過圓明園。“我啥都沒說。能說啥呢?一百多年前的事兒,”他說。“中國畢竟不是一個移民國家,還不知道怎么對待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只希望隨著中國的發展,能夠有更多的理解和寬容。”
“他的經歷不算是典型。在中國,大多數外國人是受到超國民待遇的,”資深公關專家仇琳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劉慶龍告訴記者說,語言障礙和文化鴻溝讓我們的執法機關往往對外國人手下留情。
“執法機關應該掌握基本的外語,熟悉涉外的法律規定,”教授說。
Jones也覺得法律應該對中國人和外國人一視同仁。他說他一個朋友因為騎摩托車超速被交警攔下。但是他一取下頭盔,警察就讓他走了。因為他是外國人。
他說雇主也應該為雇傭“三非”外國人負責。他也曾經利用旅游簽證在中國教英文。“學校也懶得給我申請工作簽證,他們說很多人都這么干,沒有問題的。”他說。
“利用旅游簽證在中國教英語基本上是這個行業里的潛規則了,”教授說。“雇主也喜歡這樣,因為他們不用付保險或者福利,只用付工資就好了。”
Jones說他的一個教英語的朋友因為沒有工作簽證被罰了1000元.“他被罰后反而放心了,因為根本沒有多少錢,”Jones說。
“外國人在中國很優越的,甚至被寵壞了,”仇琳說。“除了說英語,他們大多數也沒有其他技能。所以就拿著旅游簽證在私人學校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