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文化自強寫入時代命題,建設偉大的文化強國
5月,正是播種的好時節。
39歲的延安市安塞縣沿河灣鎮邊墻村村委會主任高萬雄一邊忙著自己果園的活計,一邊組織村民為修建公路作準備,一邊還惦記著正在國外演出的村腰鼓隊……
在陜北,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安塞腰鼓是一門家家喜歡、幾乎人人都會的民間藝術。“打腰鼓就是我們的生活,腰鼓往下一放,自己又是一個黃土地上靠勞動吃飯的農民。”8歲開始學鼓的高萬雄人稱“鼓王”,擔任村腰鼓隊總教練。
邊墻村腰鼓隊早已舞遍全國。2009年,高萬雄帶著村腰鼓隊第一次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60周年方隊表演。2010年,他們第一次走出國門,到意大利羅馬參加中國文化年演出……
將古老的傳統繼承與發揚光大,是立志復興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底氣。
在曹光章看來,伴隨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文化的不斷積累,中國人正在從認識和理念層面深化文化自覺,從心理和氣質層面展現文化自信,從戰略和實踐層面推進文化自強——
從70多年前創造了長征偉大史詩的紅軍戰士,到當代的“人民公仆”楊善洲、“中國好人”郭明義……一個又一個感動中國的平凡人物,不斷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從聯產承包到經濟特區,從載人航天到北京奧運……一次又一次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強化著共同理想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從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的“水墨”印象到上海世博園區的“棋盤”規劃,從榮登世界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昆曲到遍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中國文化正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吹響了號角。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下,“中華文化走出去”顯現成效。2011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近198.9億美元,同比增長21.4%;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77.6億美元,同比增長36%。
如今,一個文化強國的輪廓逐漸清晰——
對內表現為文化創造活躍,人民有文化熱情,享受豐富多彩、積極樂觀的文化生活,為中國文化而自豪;對外表現為中國文化及價值觀為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所了解、尊重、接受以致喜愛,中國文化產品大量輸出,文化產業占據全球市場重要地位……
中國正在以其特有的“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刻影響世界。海外輿論紛紛評論說,中國正在通過改革發展實現和平崛起,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使中華文明更顯厚德載物、會通天下的品質,成為中國和平發展的精神支柱。
背靠文明古國的豐厚積淀、坐擁文化大國的現實資源,全球化的時代賦予中國一道新課題:如何在萃取與借鑒的基礎上,創新中華文明,從而貢獻人類未來福祉?
又一次,中國共產黨人給出答案——
2011年11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九次、中國作協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70年前,從革命圣地延安出發,從講話發表的那一刻起,中華民族開始了一次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征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一條文化重塑與振興的“中國道路”。
7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文明與中國歷史縱橫交匯的坐標上,歷經盛衰榮辱的中華文明正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滿懷自信,揚帆起航。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