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天霧霾,我只擔心圣誕老人今夜狂歡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天天在中國給孩子派糖果了。”一位北京網友24日晚在微博上這樣說。平安夜,本是年輕人相聚狂歡的時刻,但大范圍的霧霾給祥和的氣氛籠罩一層陰影。
24日的霧霾波及華北、西北、江淮8個省區市,16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西安、石家莊、保定等“重災區”指數“爆表”。25日,大規模、高強度的霧霾天氣依然在多個城市持續,一些網友也無奈地把這個圣誕節稱作“灰色圣誕”。
這已經不是本月以來中國首次大范圍霧霾天氣,月初長三角的大氣污染曾引起廣泛關注。中國氣象局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平均霧霾天數達52年之最,“霧霾圍城”已經成為許多城市的傷痛。
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解釋稱,導致中國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原因,除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外,機動車尾氣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對空氣質量惡化影響較大。
早在去年底,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就聯合發布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而今年趨于嚴重的霧霾天氣更使得中國大氣污染防控措施全面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動向。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從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完善法律標準和區域聯防等十個方面對大氣治理作出要求。
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行動計劃”。這個計劃提出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等手段,力爭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我覺得這些措施都是非常好的。”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評價說:“一個地區污染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其治理就很依賴于國家的調控政策。我們國家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出臺政策是很好的,有導向作用。”
面對“十面霾伏”,地方層面也是動作頻頻,打響一場場“呼吸保衛戰”。包括受危害較重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今年均實施了嚴格的“限污”措施;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河北省制定50條整治措施,并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環保部還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簽訂大氣防治目標責任書,立下大氣污染防治“軍令狀”。
“這對減輕霧霾非常有幫助。”趙傳峰說,雖然暫時不一定完全解決這個問題,但整個導向是好的。
但趙傳峰也表示,每一個城市的污染情況不太一樣,而且畢竟中國仍處于經濟發展階段,還要考慮治污減霾的成本。“每項措施對于這個城市治污減霾的作用有多大,這個城市的污染是否還取決于其他地區的污染,這些都需要論證。”
霧霾天氣也讓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能源結構變得更加迫切。對此,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直言:“提高對重污染預報預警能力,開展大氣污染溯源與追因研究,只是滿足短期應急管理,中長期降耗減排和優化能源結構的需要更加迫切。”
趙傳峰也表示,比較有效的辦法還是控制源頭。要盡量減少污染源的排放,比如控制汽車數量和排放,工廠增加排氣處理,排放的氣體要減少等。
“徹底解決霧霾問題,要看國家力度有多大,我個人覺得應該需要很長時間,因為國家不可能完全犧牲經濟為環境考慮,這是一個平衡的問題,只能一步一步來。”趙傳峰說。(參與采寫記者:倪元錦、姜辰蓉)(記者郭鑫程露 喻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