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湖北城鎮空間布局示意圖資料來源:湖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
湖北“十二五”規劃編制組昨日透露,未來5年,湖北省將轉移300萬農村人口進城;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將從2010年底的47%提高到52%以上,荊楚百姓將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工作在城鎮。
根據《規劃》,300萬農村轉移大軍中,將有90萬人進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約130萬人進入中小城市和縣城,約有80萬人進入中心鎮和其他小城鎮。
為打通農民的進城通道,《規劃》特別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落戶條件的政策;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住房租購以及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實現與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穩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在城鎮布局上,充分發揮武漢、襄陽、宜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武漢為龍頭、湖北長江經濟帶為主軸、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為兩輪的“一線串珠、雙輪驅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力爭5年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個增至15個左右,中小城市由40個增至50個左右,3萬人口以上的建制鎮由46個增至100個左右。
推進城鎮化,并非“攤大餅”,而是注重城鎮功能的提升,注重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壯大城鎮支柱產業,加快社會事業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
縱觀世界大國,普遍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現象。我國也不例外,地廣人多,各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差異顯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特別在改革開放之初,沿海率先發展,“東富西貧、南強北弱”的差異狀態尤為突出。
就湖北而言,18.5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發展也不均衡。城鄉二元結構、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生活水平差距大,猶如一道道鴻溝,制約著跨越式發展、科學發展的腳步。
如今,大國能否成為強國,大省能否成為強省,區域協調發展已是重要標志。專家們指出,區域發展不平衡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只有盡快開發落后地區,發達地區才能擁有進一步發展的更大市場空間,整個社會經濟才能可持續發展。
基于此,《規劃》特別以獨立篇目,著眼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推進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描繪了“十二五”時期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路徑——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加速消除城鄉之間的“二元墻”。
可以預見,隨著規劃的實施,一個城市帶動農村,城鄉協調互動發展的和諧局面,將在荊楚大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