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千人中遴選80人單獨成班,實行書院式管理,特聘首席導師,4至6年彈性學制……湖北襄樊學院于今年3月初開辦“孔明學院”,設立諸葛亮班,嘗試一種培養“通才”的本科教育改革。
這種辦學方式打破原有本科院校專業教育傳統,究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還是校方借孔明之名的嘩眾取寵之舉?近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淡化專業 彈性學制
去年12月,襄樊學院發布成立孔明學院的消息,同時在2010級本科生中展開選拔。當時有千余名學生報名,按照1:5的比例,最終選出80人,按照文、理劃分,分別進入諸葛亮1班、2班。
在襄樊學院提供的一份《關于遴選2010級本科學生進入孔明學院“諸葛亮班”學習》通知上,記者看到,孔明學院以錢學森的“必集大成,才能得大智慧”和梅貽琦的“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全面發展、強化基礎、突出能力、因材施教、特長培養”的辦學方針,培養德能兼備、基礎扎實、潛力豐富、特長鮮明的卓越本科生。
襄樊學院教務處處長蘇順強說,孔明學院主張“淡化專業,通識為本”。錄取學生的1-2學年為通識教育階段,3-4學年為特長培養階段。
此前,襄樊學院組織專班,歷時一年時間,對我國本科教育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不管學生愿不愿意學、學習過程怎樣,學生一進校就進入某個專業,固化在一個專業學習。而80%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一致,參與調查的學生都對學校開設的課程與教育、教學過程不滿意。
蘇順強說,作為一所二本院校,襄樊學院無力改變這一狀況,但正在嘗試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入讀孔明學院的學生先不定專業,而是根據學生志趣、能力等綜合情況,個性化設計培養與發展計劃,最后專業可有可無。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孔明學院實行首席導師負責制,諸葛亮1班、2班都配備了一名老師擔任首席導師,全面負責該班的人才培養工作。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選拔一批博導、資深教授組成導師團,為他們設計學業計劃、學習內容、能力培養以及職業規劃等。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教學,在課堂上自由提問,發表意見。
周衛軍原是襄樊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學生,經過層層選拔,這學期他進入孔明學院諸葛亮1班學習。談起當初的選拔考試,周衛軍回憶說,題目很靈活,大多是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實踐能力。
周衛軍告訴記者,除一些基礎課程外,諸葛亮班還開設有管理學、社會學、高等數學、評判性思維等課程,這些都是原來專業沒有的。
襄樊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彈性學制是指學生完成4年學習后可申請繼續深造兩年。學生修滿規定學分后,學校頒發與其所學及特長相適應的學歷證書和孔明學院“諸葛亮班”學士學歷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學校授予與其所學及特長相適應的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