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一個當時正在申請注冊且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的小企業,竟一口吞下了全國化工100強、凈資產1.9億元的國有大廠。而在“重組”前,他們從各銀行“貸”走了近億元,這一大筆債務甩給了被掏空后的國企。僅剩空殼的國企無法償還的貸款又落到了為其提供擔保的企業身上。
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是怎樣發生的?《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趕到寧津縣進行調查。
國企“被重組”遭質疑
提起寧津,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要說起“大學生暗訪隊”治理機關“庸、懶、散”,那可是大大有名。這樁被舉報為國有資產流失的“重組”,與治理機關“庸、懶、散”其實也扯上了點關系。
按寧津縣委書記孫起生的說法,寧津組建“大學生暗防隊”治理機關“庸、懶、散”,與寧津永興化工有限公司相關。
有媒體采訪孫起生:“是什么原因促使在上任兩個月之內作出在全縣‘治庸’的決定?”孫起生這樣回答:“我(2010年)3月1日正式報到。3月12日,永興化工500多名職工到縣委集體上訪。那天,我正在一個鎮調研,等職工聚集到兩三百人時我才知道,事先沒有得到一點消息。當時,在企業內有多個部門的駐廠干部。我意識到干部作風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