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貸出了全國第一筆個人房屋貸款;15年前,商業性個人房貸在中國大小城市全面鋪開;而眼下,曾經不愿欠錢的中國人買房卻生怕銀行不貸給自己。
這是中國個人房貸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商品房的發展史,它們的背后,則是一部鮮活的中國“房奴”進化史。
貸款曾是“丟臉的事兒”
“那個時候沒人想要貸款買房子。”年過半百的王新回憶起十幾年前的事依然撇嘴搖頭:“我們年輕時都是單位分房。”
雖然房貸業務從無到有已有20年,但建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說,房貸真正的發展期是從1997年開始的。這一年,央行頒布《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比例最高限額是房價的70%,貸款年限最長為20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品房和個人住房貸款開始走近普通百姓身邊。
“首批辦理房貸業務的人,很多都是浙江等地的生意人?!币晃蛔隽耸嗄攴抠J業務的老信貸員向記者介紹道,在那個買房僅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的年代,“花后半生的錢買前半生的房”在老百姓眼里還是個新鮮事,貸款是“丟臉的事兒”?!爱敃r整個個貸部就倆仨人,一個月能有幾單業務就不錯了,而且貸款數額多說也就10萬塊錢。”
從200億到6.9萬億
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余額不到200億。2001年底,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達到了6600多億元,是1997年的35倍。而到了2012年,全國主要金融機構上半年的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就達到了6.9萬億元,是1997年年底的363倍。
1998年前后,福利分房停止,“當時聽了這個消息都傻了,沒命地向單位爭取最后一批福利分房?!币晃皇忻窕貞浀馈]有搭上“末班車”的人也只好認命,掏錢購買商品房。到2000年,個人消費占到了全國房地產消費總量的70%以上。
“當時我老伴說買房,我還不同意,現在看來還是他有眼光!”張大媽每每提起自家的大三居,都笑得合不攏嘴,當年不足30萬元買下的房子,如今已經價值五六百萬,而這套房子每月高達8000元的租金,已經成為她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不過,當年的30萬元可并非是個小數目,那時候工資也不過800元到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