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春。寒風盡管凜冽,但濃濃春意早在枝頭倔強的嫩芽中,撲面而來。
剛剛過去的2013年,成都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9000億元臺階,成為中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的副省級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改革開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進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和12%,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在“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下,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即將召開,新的號角將再次吹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進入了由副省級城市第二方陣向第一方陣跨越、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實現現代化跨越的關鍵時期。肩負“首位城市”發展重任,成都著力找尋發展新路經,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發展,在全省改革發展大局中實現了“一馬當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部署。繼往開來、謀劃新局,成都以全面深化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國新一輪改革前列。
改革創新、砥礪奮進。改革的勁風吹拂著成都平原:從行政審批瘦身提速的轉身,到產業發展頂級設計的調整,從創新驅動對產業升級的拉升,到招商引資從量到質的變革,改革已成為全市上下坐不住、等不得的自覺和行動。
深化改革不停頓,城市發展不停歇。新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成都鼓足干勁,全力攻堅,再次出發!
破解發展壁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要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步伐,走在西部開發開放前列,化解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兩個跨越”奮斗目標,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去年7月,67歲的周幫秀第一個交出鑰匙,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戶區改造項目進入騰房兌付階段。成都城區內的一個舊城改造項目,引起了全國各大媒體的關注,央視更是連續數日對“曹家巷改造”予以熱點關注。
與之相呼應的,是2012年啟動的“北改”工程。這個成都目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旨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避免“拉美陷阱”在中國西部的重演。
這是成都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堅持走產城一體、“四態合一”城鎮發展道路的一個生動縮影。這樣的改革勇氣、改革思路、改革新舉,一直貫穿于成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始終,給予了成都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底氣。
去年底,我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9000億元臺階,成為中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的副省級城市。在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改革開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進”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第三產業增長8.5%,進出口總額增長3.1%,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0%和12%,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一個是城市棚戶區的普通住戶,一個是全市最為宏觀的經濟數據。看似毫無關聯,但其間蘊含的深意,卻讓人對成都2013年的異彩紛呈有了深切的理解。成都發展的,不僅僅是經濟指標,不僅僅是產業數據,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這座城市中的人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當下,成都正向“萬億俱樂部”邁進,人均GDP已近7000美元。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支撐城市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正在加快耗竭,人口大市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已逐步弱化,土地、水電氣等資源要素和環境要素的約束已經“收緊”,我們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和承載能力受限的“雙重擠壓”。
怎樣才能保持后勁十足,把步子邁得更大?怎樣才能打破制約發展的壁壘,攻堅破冰?怎樣才能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改革,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對此,成都早有考量。2013年底,在市委經濟工作暨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成都響亮地提出:以全面深化改革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走在全國新一輪改革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