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展牽引改革,深入推進城市轉型升級
——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要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要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將堅決地破、堅決地改。
去年10月,我市首批產業技術路線圖發布。傾力謀劃此“圖”,其意圖是在萬變莫測的產業“生命周期”之中,尋求產業發展的規律,并結合世情、國情,結合省情、市情,分析未來產業興衰,結合成都實際,確立產業發展方向與實現路徑,力爭在未來產業更迭交替中,獲得更長遠、更恒久的發展。
通過這張“圖”,透視成都的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意義更加深遠。
循跡全球產業轉移規律,從東部到西部,從沿海到內陸的梯度轉移模式之下,地處西部內陸的成都,并不占據天時與地利,然而,這樣的“西部宿命”理念,正在被成都滿懷執著抓改革、促開放的行動所打破。
身處全球第四輪也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隨著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在一些關鍵核心科技領域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任何一個產業領域的突破性原始創新與技術革新,都可能引發新的產業革命,機遇一旦抓住,成都就有機會“彎道超車”,搶占未來產業的制高點。
傾力繪制直面未來發展的產業技術路線圖,為成都未來產業發展謀劃清晰方向,其背后,實則是成都決策者們打破“西部宿命”,抓改革、促開放的理念變革、思路更新。
路線明晰,變化催生。短短數月,我市十余個園區、數百家科技企業將“路線圖”應用于產業發展與創新戰略規劃,到年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同比增速逾20%。
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僅僅是成都改革之路的一朵小浪花。全面深化改革,成都勇當開拓創新“弄潮兒”。2013年,這樣的改革浪花,俯身可拾。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都行政審批先后9次“瘦身”、8次提速,市級審批時限由法定時限總共10520個工作日減少了6665個工作日,成都由此成為全國保留行政審批數量最少的副省級城市之一;完善全域開放體制機制,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全國第四個、中西部首個獲批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城市;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改革范疇之廣,涵蓋行政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等諸多領域……
在洶涌的改革浪潮中,這樣的聲音愈加洪亮: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要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要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都都堅決地破、堅決地改!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朝著“深入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構想,手持改革利刃,成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