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改革機遇,破除利益“藩籬”
——堅持“發展牽引改革”“問題倒逼改革”的邏輯,根據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改革的題目,著力破解影響和制約成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近日,在高新區投資服務局,掛起了一個新牌子——投資研究處。一個組建中的全新機構,其設立意圖,直指成都高新區在產業鏈發展中的缺位與盲區,研判產業發展走向,讓招商引資更有的放矢。
此次機構改革,是成都高新區遵循以產業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流程再造”為突破,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既有行政管理流程的改革與重塑。
而這樣的機構調整,僅僅是變革的第一步。其變革的思路,無疑同樣指導著身處招商引資最前端的機構——招商小組。在那里,同樣也進行著一場“動其筋骨”的改革:改變以往外資、內資劃分的招商體系,以產業鏈為界定標準,分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專業招商小組。“無論是設立研究處,還是重組招商團隊,都是要更清晰、專業地瞄準‘高端’招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相關負責人坦言。
改革催生變化。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度,高新區將會有一批重大項目簽約,總金額將達數十億美元。
無須冗言,全面深化改革,機構的調整、體制的變革,要解決的大多是指向性強、涉及面廣、利益關系復雜的問題,無論權限下放,還是調節收入,這一切都不可避免會觸碰一些固有的利益“蛋糕”。然而,若沒有那么一股敢想、敢干、敢破的執著勁,不直面瓶頸與問題,改革,就無法深入推進,發展,就難以乘勢而上。
堅持“發展牽引改革”“問題倒逼改革”的邏輯,根據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改革的題目,著力破解影響和制約成都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成都將在深水區改革,啃下改革的“硬骨頭”。而最終,依靠改革促發展,以更大勇氣和決心,破除利益堅冰與壁壘,每個個體,都將如曹家巷居民周幫秀一樣,最終緊隨城市的前行,獲得自身的發展。
這樣的變化,并不是唯一。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攻堅之年。以“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統籌發展”為主遵循,全市上下正醞釀著一個個全新的、深入的改革方案。
啃下改革的“硬骨頭”,“深水區”改革在縱深處推進——
以“體制創新”為核心,加快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我市正著眼“產業提質”,著手謀劃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科技人才發展工程等六大創新工程,推進科技創新與發展深度融合,構建城市綜合創新體系;
以“結構調整”為重點,著力抓好經濟領域重點改革,根據成都工業“1313”發展戰略,我市正加快產業發展頂層設計,修改完善《成都市工業新格局發展綱要(2014—2020年)》,加快打造成都經濟升級版;
以“制度完善”為基礎,切實抓好民生領域改革,我市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保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市級統籌,實現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無障礙轉移接續……
路徑不同,打法各異,卻都直指同一主題——抓住改革機遇,得到一個活力更加迸發的成都、一個發展更加向好的成都、一個公平更加彰顯的成都。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從局部到全局、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的步驟。正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黃新初在市政協第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時所說:“我們將把調整產業結構、精簡行政審批、推進科技創新等作為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下好這些關鍵‘棋子’,推動全市改革‘棋局’步步為‘贏’。”
全面深化改革,成都砥礪奮進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