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成績一落千丈,全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十大城市,有一多半在京津冀地區
在最新出爐的《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中,全國空氣質量的監測數據不再一如既往地“喜氣洋洋”。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坦言,由于我國從2013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空氣質量標準,加入了PM2.5等監測指標,全國113個環境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能達標的城市從過去的88.5%下降到23.9%。
也就是說,原來只有少數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但監測指標的改變使得能達標的城市變成少數。以今年以來空氣質量屢屢在全國排倒數第一的石家莊為例,截至今年5月29日,該市空氣質量達到優良的天數只有12天。
不管地方政府是否高興,都必須面對這一落千丈的成績單。而在另一個層面,2012年年底,國務院批復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空氣污染較重的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到2015年,PM2.5的年均濃度要下降6%。這就意味著,為了實現國務院的目標,地方政府必須盡快拿出減排方案。
全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十大城市中,有一多半都在京津冀地區,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天津、河北最近幾年才剛剛駛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量急劇上漲,整個大華北地區的用煤量已經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用煤量,隨之而來的是PM2.5等污染物的不斷走高和灰霾的頻繁襲來,所以對京津冀地區來說,藍天與GDP、健康與發展已經成為亟待平衡的難題。
日前,中國青年報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在北京、河北采訪,聽到地方政府討論最多的就是:四處流動的特性使得空氣治理不可能光靠某一地區單打獨斗,需要區域聯防聯治,可地區發展有先有后,北京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而河北才剛剛嘗到重化工時代的甜頭,環保的步調該如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