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堆廢銅爛鐵,我也能想方設法湊成一個像樣的東西”
葉企孫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格外看重實驗室教學。建系之初,他曾高薪聘請一位來自德國的技術工人,讓他配合實驗室的工作。在師資尚未健全的情況下,他又在清華校內找來一位工人,安排他在實驗室內工作,在上課時配合葉企孫的講解為大家做實驗演示。后來,葉企孫甚至將這位工人破格提拔為正式職員。
提及當初的實驗室教學,葉企孫的一位弟子王大珩在多年以后依然印象深刻:“葉企孫先生常這樣講:就是不能給你們好的東西用,就是要逼你們學會自己動手。開始我并不理解葉先生為何如此要求,畢業之后我才越來越懂得動手能力對學物理的人來說多么重要。現在,即使給我一堆廢銅爛鐵,我也能想方設法湊成一個像樣的東西。”
王大珩后來被科技界稱之為中國的“光學之父”,中國精密機械事業、儀器儀表事業、現代計量事業的奠基人。
葉企孫的大弟子、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王淦昌對此也是深有感觸:“葉師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我們三四年級的實驗儀器設備都是我們進校之后才逐步制作購置的。他非常重視學生們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形成一種風氣。”
在物理系那段青黃不接的歲月里,葉企孫率先在系里設立工廠,要求學生必須學木工、金工和機械制圖等。他在教熱力學的時候,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做一個溫度計,他則一邊講解測溫度的原理,一邊解釋制作溫度儀器的技術關鍵。由于系里設施儀器欠缺,他就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制造儀器,自給自足。
在葉企孫的傾力組織下,物理系建起了一個個實驗室,買來了一件件精密儀器,各種教學設施在此期間日益完善,物理系的教學從而逐漸步入正軌。
葉企孫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和他的學生、青年教師在家中聚餐或吃茶點,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被撤并。
1951年考入清華物理系的戴道生在紀念葉企孫的文章中寫道:“他常常對我說,要每周或定期邀一些人進行座談,相當于茶話會,讓大家隨便談談自己工作中遇到和解決的問題,以及當前的研究動態,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同時他總是謙虛地說,這對他也是一種學習。”
1929年7月6日,葉企孫被教授會、評議會推薦任命為清華大學理學院首任院長兼物理系主任。那一年,他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