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美獨立戰爭,多數人腦子里的第一反應是“華盛頓”、“萊克星敦的槍聲”、“約克敦大捷”等字眼,我們今天要說的,正是這場被稱為北美獨立戰爭后一戰的“約克敦大捷”。
這場戰役有什么好說的呢?不就是華盛頓率領士氣高昂的大陸軍橫掃落葉一般擊敗英嗎?是的,不過這種說法是在美國媒體控制了世界輿論以后的正式說法。
而真正的歷史,需要我們從非主流的僻角落,從那一個個枯燥的數據和記錄中自己分析得出。
(1)康華利所簽的投降書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英國人在約克敦簽署的投降文件很長,英國方面簽署文件是英軍中將康華利伯爵和英國皇家海軍約克河小艦隊司令西蒙茲。美法“聯軍”方面則有三個人,一個是沒有爵位的,所謂“美法聯軍總司令”的華盛頓,另外兩個則是法國皇家軍隊的陸軍中將羅尚博伯爵和海軍中將格拉塞伯爵。
奇怪嗎?一項美國獨立戰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場大決戰的投降協定的簽約人中,代表勝利一方簽署文件的竟然只有一個“美國”人,法國人卻有兩個。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二位所率領的顯然是法國正規軍而非我們過去所知道的“志愿者”。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法國人有兩個,美國人只有一個,但是這個美國人可是大名鼎鼎的華盛頓,“美-法聯合部隊總司令”
哈,大家可別把這個“美-法聯合部隊”當成那種真正的“聯軍”,這里的美法聯軍是臨時拼湊的,這個“總司令”與其說是擁有實權的指揮官還不如說是給英國人看的一個花瓶,在本文的后面我們將看到,華盛頓根本沒有指揮過法國人。
實際上,發起約克敦戰役本身就是法國司令官自已作出的決定,決策過程華盛頓根本插不上手。法國司令官作出決定后,才迫使華盛頓不得不 “當機立斷”地率領本部南下參戰才最終成為法美主力部隊的聯合行動。所以說,當今多數歷史書籍上所描述的華盛頓“高瞻遠矚”決策發動約克敦戰役的故事根本就是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