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役的背景
1881年的春天,北美大陸的戰局仍處在僵持狀態,這種僵持狀態是由英軍統帥克林頓的既定戰略所決定的。此時的英國海軍占有絕對制海權,因此英國人幾乎完全控制了以商貿為本的北美十三州的所有良港一——這等于是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脈門。既然已經控制了對方的脈門,那有何必多流血呢?于是克林頓因地制宜地制訂了通過封鎖,用流血最少的方式來取得最后的勝利。我們不得不指出,如果不是后來法國海軍的突然出現,這將是—個非常高明并且也是完全能夠成功的戰略。
正是在這種戰略的指導下,南下攻克了由6000名美軍正規軍堅守的查爾斯頓,屠殺了 5000多名已經投降的美軍官兵,接著連續擊敗美軍之后,克林頓上將率領英年主力13000多人回到紐約“休息”,只派了康華利帶上幾千人留在南方掃蕩。對當時的英軍來說,把一支孤軍留在遠離主力的地方,只要能夠得到海軍的支援,就沒有什么大的危險。幾年前薩拉托加戰役中英國人犯過的掃蕩部隊脫離艦隊支援孤軍深入的錯誤,現在他們不會再犯了。
此時的北美大陸上,英國人的正規對手有兩個,一是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一是羅尚博率領的法國特別遠征軍,他們都在等待法國海陸援軍的到來。但1871年的5月,羅尚博的兒子帶來了消息說由于海運風險太大,第二批5000名法國地面部隊趕赴北美的行動已經取消,并且法國國王授權羅尚博本人 “便宜行事”。于是羅尚博只得自主地與華盛頓會談討論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華盛頓的軍事指揮能力遠不及他的名望那么高,他的軍事思想完全是以占領城市為中心,幾年來他一直想奪回被自己丟掉的紐約,現在他仍然堅持這一點。在后面的會議中,華盛頓一再堅持紐約是“目前情況下唯一可行的目標”,羅尚博勉強同意了華盛頓的作戰計劃。
1781年7月初,按照既定的作戰計劃,法美兩軍在“白色平原”會師準備發動紐約戰役。但是大陸軍的情況顯然讓法國人大吃一驚,在當時一位法國炮兵中尉的記載中有如下的描述:“初次看到這支軍隊的時候我震驚了……他們沒有制服,多數人衣衫襤縷,他們中的多數人光著腳。他們的形體各異,甚至有不到十四歲的孩子!!!”
華盛頓帶來的大陸軍不僅裝備低劣軍容不整,更重要的是,羅尚博在法美軍隊會師后向法國當局的匯報里提到,“我們的友軍還不到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