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法國人民看起來都不太開心。這是因為法國社會黨政府推出的每一項改革幾乎都遭到了抗議。
首先,法甲俱樂部恐因75%“巨富稅”罷工抗議。之后,布列塔尼的農民們就抗議向重型車輛征收的生態稅。再然后就是憤怒的教師們,他們抗議學校課表時間的延長。
但是,有一項運動沒有引起太多公憤:“法國制造”運動。這項運動的想法是法國工業部長阿爾諾·蒙特布爾提出的。他號召人們購買法國制造的產品,從食品、紡織品再到家電,希望使法國再工業化并保障國內就業。
誰會抗議如此的經濟愛國主義?實際上,購買法國制造的商品已經成為法國的流行趨勢。民意調查顯示,73%的法國人愿意買法國制造產品,即使這意味著他們得花更多的錢。
但是,如果你去巴黎的食品雜貨店或者百貨商店,又堅持只買純法國制造的商品,那么最終你的選擇范圍會很小。看起來,商品中總有一些成分或組件是源自外國或者是由外企制造的。
這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們應該如何定義“法國制造”這個概念呢?
世界上存在100%的法國制造,或者是中國制造,又或是世界上任何地區制造的產品嗎?
下面我們以法國紅酒為例。假如酒莊的主人是俄羅斯人或是中國人,那么這些紅酒還是法國制造嗎?我猜大部分人會做肯定回答,因為這些紅酒實際上是產自法國的,是法國工人的勞動成果,并通過了某些質量標準檢測。但是,難道公司的所有權就不是其中的一部分了嗎?
這個問題與法國的汽車工業的健康發展看似密切相關。
法國政府不可能允許任何投資者買斷損失慘重的標致雪鐵龍汽車集團。政府反對外資所有權,盡管事實上新的投資有利于促進工業發展以及保留工作崗位。法國政府只是不能容忍當標致雪鐵龍仍然由法國工人在法國制造的時候,集團卻被外國人收購了。
由于法國經濟始終不景氣,所以政客們使用愛國言論竭力爭取支持、鼓吹全國大團結是很自然的。但是,單純慫恿人們購買法國制造的產品并不是能夠解決法國經濟危機的魔杖。過去十年里,法國大約失去了75萬個工業工作崗位。購買國貨不能幫助恢復因高稅收和高勞動成本而止步不前的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實際上,法國經濟仍有可燎原之火。法國以高工業標準和高產品質量為傲。法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中的專門技術以及奢侈品的品牌價值仍然令許多中國企業眼紅。
為法國工業復興創造適當條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答案并不在“法國制造”運動里。一場有價值的運動也可能成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空虛的政治口號。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李想 翻譯:王怡婷?編輯:蔡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