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名曾在“德國之聲”工作過的華人員工前不久通過互聯網發表公開信,以其親身經歷控訴“德國之聲”罔顧新聞道德標準,審查排斥華人員工,在內部對華人員工進行思想與政治審查,設置秘密“監督員”,清除“異己”員工,以意識形態和是否批評中國作為采訪報道和文章刊用標準。公開信認為,“德國之聲”中文部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工具。信中,西方媒體標謗的“民主”和“新聞自由”可略見一斑。因篇幅較長,分兩次刊出。點擊此處查看公開信(下)
致“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和德國聯邦議院的公開信(上)
我們是幾個在德國之聲中文部工作了多年的編輯。2010年年底,我們中的兩人工作合同被拒絕續約,因而離開了德國之聲;還有兩人因為同樣的原因很快也得離開。另外還有一人是自由職業者,從2011年1月開始,德國之聲明顯減少了和他的合作。
起初,德國之聲把不續簽工作合同、解雇我們解釋為預算削減,但是這個理由很快就被證明是編造的。后來,德國之聲又給出了其他種種理由。一些新招聘來的、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填補了我們離開所產生的空缺職位。
我們是2008年“中國論戰”遲來的犧牲品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圍繞德國之聲的涉華報道發生了所謂的“中國論戰”。其實我們被解聘并沒有絕對的必要,而是那次論戰的后續發酵,上面提到的5個人都是論戰遲來的犧牲品。
2008年夏天,德國之聲中文部的編輯和主管們卷入了一場公開辯論。一些生活在德國的中國異見分子、“法輪功”分子、兩名自由記者和一個德國“作家團體”,以論戰的方式批評中文部的報道“親共”。
時任中文廣播部副主編張丹紅女士對這些批評做了回應,卻使辯論演變成一場激烈的論戰。批評的人認為,北京奧運會前,張丹紅在一些脫口秀和訪談節目中過于美化中國,并且有意回避中國的人權問題。實際上,張丹紅只是引述了當時德國媒體《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的一些觀點。這種批評很快發展成一種對中文部全體華人員工的攻擊。德國之聲的管理層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壓力,臺長埃里克?貝特爾曼先生不得不向德國之聲廣播委員會、聯邦議院的專門委員會做出解釋。
德國之聲監督委員會仔細調查了整個事件的經過,并根據德國電視一臺著名專業人士烏爾里希?維克特先生的獨立調查結果,正式駁斥了對德國之聲中文部的批評。維克特先生通過閱讀中文部刊發的幾千篇報道得出結論,“無論是中文部還是張丹紅,都沒有像其他人批評的那樣,進行過有傾向性的報道。”